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发展 >> 正文 >> 正文

吴之章说滕王阁序是旧文,王勃怎样证明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3/3

一首骈文,一首诗,一座城,一场盛宴,一众人等,从此画面定格,翩翩少年王子安,千古流芳名。

《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与《滕王阁序》同时而作,王勃,才华超众,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该篇文章还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必背篇目。

首联写空间的博大,意气开阔,从高处落笔,高阁临江,回到眼前,歌舞不复。

颔联写时间的流转,意兴阑珊,在空间流转,画栋飞云,百转千绕,珠帘卷雨。

颔联写今时到往昔,意蕴丰富,与天地对话,闲云潭影,关照自然,物换星移。

尾联写往昔到今时,意境深远,向时空叩问,昔人何在?人去楼空,江水自流。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滕王阁由来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因《滕王阁序》而闻名的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外两座是岳阳楼与黄鹤楼,每座名楼都有与之相配的名作。滕王阁由滕王李元婴所建,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封为滕王,封地山东滕州,后几迁,共建三处滕王阁,分别在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四川阆中。

四川阆中,就是杜甫诗篇《滕王亭子》中的阆中滕王阁。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便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了。

帝子李元婴,5岁时父亲李渊去世,把他托付给李世民,9岁封为滕王,封地山东滕州,李元婴长大了之后为人骄奢淫逸,被侄子唐高宗李治贬谪几次,迁移了几个地方。武则天当政,大肆清除李唐宗亲,李元婴却毫发无损,自己的十八个儿子也安然无恙,可能他有过人之处,也未可知。

一言均赋,四韵具成

王勃(——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隋朝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公元年旧历九月。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途经南昌。

江西洪州滕王阁,修葺一新,正在举行隆重庆典。

洪都阎府遍请江左名儒,士夫秀士,俱会堂上。太守开筵命坐,酒果排列,佳肴满席,请各处来到名儒,分尊卑而坐。当日所坐之人,与阎公对席者,乃新除澧州牧学士宇文钧,其间亦有赴任官,亦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其他文词超绝,抱玉怀珠者百余人,皆是当世名儒。王勃年幼,坐于座末。少顷,阎公起身,对诸儒道:“帝子旧阁,乃洪都绝景。是以相屈诸公至此,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留万世佳名,使不失其胜迹。愿诸名士勿辞为幸!”遂使左右朱衣吏人,捧笔砚纸至诸儒之前。诸人不敢轻受,一个让一个,从上至下。却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更不推辞,慨然受之。——《醒世恒言》第四十卷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王勃即席,气神闲定,下笔千言,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写下了空前绝后,震铄古今的骈文经典——滕王阁序。锦绣佳句,文字江山,余字的骈文,对仗工整,辞藻华美,气象开阔,化用20多个典故,独创了30多个成语。

四座皆惊,交口赞誉。

《新唐书》记载: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此刻在宴席上,王勃连腹稿也没打,恐怕是研墨的时刻就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

原先阎都督是要他的女婿吴子章(唐代的才子)作序以扬名。不料王勃当仁不让,阎都督也颇有雅量,赞誉有加。

众人正交口称赞,忽然,吴子章高声叫道:

“此乃旧文,吾读之久矣!将先儒遗文,伪言自己新作,当以盗论!”

众客沉吟,阎公诧异问道:“何以言?”

吴子章说:“如若不信,我则当众背之。”

当下便在众客面前,朗朗而诵,从头到尾,竟无一字纰漏,念毕,席间诸儒面面相觑,阎公失色。

王勃听罢,从容有常:“吴兄真是过目成诵,难得!请问这先儒旧文,后面诗文,还记得否?”

吴子章原本是凭借耳闻则诵,过目不忘的天赋记忆王勃的文章,被王勃这一问,一时无言以答。

王勃遂拂纸如飞,文若春华,思若涌泉,下笔成篇,

正所谓一言均赋,四韵具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毕,辞别,一个华丽的转身,奔江边而去。

从来才子是神仙,风送南昌岂偶然!

赋就滕王高阁句,便随仙仗伴中源。

滕王阁再壮丽秀美也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更为出彩。

其实历史的着意安排如是:滕王阁不过是打开这篇文学史上佳作的封面,诗会其他人也都是渲染。王勃让人惊喜的天赋与飘然的才华,瑰美的词章,从容的风度,胸中丘壑,眼里山河,与心中横放杰出的天地古今才是不朽的滕王阁,让人仰之弥高。

王勃登临之日,据滕王阁建成不过二十多年(年建成),亭台多番留月,夕阳几度春秋,可见王勃感怀的不仅是滕王阁更是人间古今,长袖善舞,长歌当哭。俯仰人间成今古,山川依旧在,人事已全非,怃然念夙昔。

《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文旨。表达了它最中心的思想。格律:前四句押仄韵,后四句改为押平韵。严格的律诗不换韵、不押仄韵。所以它还是七言古体诗。也是七律的雏形,唐以前,梁简文帝、庾信、隋炀帝仅有个别篇章可算七律的萌芽。七律体制在初唐诗坛是初露峥嵘,王勃开辟蹊径,七言有更开阔的回旋余地与展现空间,舒缓不迫,张弛有度。

回肠荡气的项羽的《垓下歌》是七言,屈原的骚体也以七言为主,大抵是由于文气吐纳所需。只有呜咽叱咤方能吐纳心中块垒不平之气,方能体现大时空的跨度与力度,方能充分展示诗人的气魄和才思。

《滕王阁诗》立意深远阔达,并非记一事之功和一时之盛。立意不是放在一个面上,而是放在无限空间里,感慨万象盛衰无常,叹息世事沧桑。寓人生艰辛而短暂,修名不立之憾,壮志难酬之意。而又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王勃的大格局。人生短暂艰难,他选择率性而活。

诗意解读

首联以衰写盛。从“佩玉鸣鸾罢歌舞”使人联想起昔日之美女如花宾客似云,此所谓不写之写。

文学作品写富贵须以冷落反衬曲终人散。就如《红楼梦》,这是惯例,也是现实,极大的反差才给人心灵的触动,生活留给你的印象越深刻,你的感知越深刻,人得细腻而坚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卢照邻《长安古意》,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白居易《宴散》都能诠释“佩玉鸣鸾罢歌舞”从热闹到冷清的境地,笙歌停止,院落归于平静,楼台上的灯火也熄灭了。那些佩戴着琳琅沛玉的歌女到哪里去了呢?熙熙攘攘之后,眼前空无,人心底的孤寂爬了上来。“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车水马龙昔日夸,门可罗雀今朝愁”人类的悲欢相通。字不同,意相似。

颔联以盛写衰,如序文所云:“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如此宏丽壮美的建筑,由谁来主宰呢?人去而楼空,唯南浦云,西山的雨,来来去去匆匆而已。

画栋珠帘,朝飞幕卷表面的豪华掩饰不了内心的凄清。白居易《琵琶行》血色罗裙翻酒污,也是以盛写衰,为门前冷落鞍马稀作铺垫,这种有无相生,虚实互补写法最切盛衰无常题旨,此时无声胜有声,更令人回味无穷。

无论绝句与律诗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是全诗出现感情变化的顶点。论文势是由感到悟顺势转折,论意境从平面到立体,论时空以有限驾驭无限。

初唐诗人似乎比前诗人,更多了解几分时空意识与全局观念更多了几分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因此就多了几分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渴望归属感,盛象的归属感。

颈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是写滕王阁的外部世界,跳跃那些画栋珠帘红蓝绿女,从大自然的辽阔联想到人生的渺小,修名之难立,人生须臾,不过尔尔,能不使人唏嘘?如刘禹锡的“人事几回伤往事,山形已就枕寒流”《西塞山怀古》诗人赋予文字的情感大抵是相通的。

如果说前两联写滕王阁的高峻,从实景从物象微观,取仰视角,那么这一联这是写滕王阁的渺小。从虚空从无限宏观取俯视角。一切风流人物,名园盛会都将被时间之流淘尽,而存在只属于当今,当今也不会停留太久。

尾联当时的帝子被贬,惹起了王勃的同病,阁中帝子今何在?呼应颈联,居高临下,顺势而上,俯仰古今,境界扩大,诗人的主体人格从本我到超我完全被凸显出来。

李白的《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俱往矣,这类句式纵横捭阖,叱诧风云,最适合表现一时的意兴与千古的风流。亦如苏轼的“千古风流人物”,陈子昂的“天地之悠悠”亦复如此。

古人已矣,有负如此大好江山胜景与如水年华,后来者应该自勉,不使时间之川空流,对照序文,“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穷且益坚不坠凌云之志”便可见其豪放不羁的气概,王勃才秀人微,却正当雄姿英发之时,仍有羽扇纶巾之神采。

这个空字有嗟叹,有惋惜,然而一切低落的心绪只是瞬间对于自己的心疼,转而更有奋发之壮志,建功立业之雄心,全诗虚虚实实,今古俯仰之间,境界廓大,思想深邃,神采飞扬,逸兴遄飞,为序文收了一个有力的豹尾,滕王阁诗是一片高华的力作。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除了迷李白,还是初唐四杰的迷弟。

大唐初年,注定有他们四人的身影留存,在四个人延续的七十年的时光里,带来了一场场文字锦绣盛宴,以飨读者。直到今日,后人依然把文学感情依附在他们的文字里“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他们像一颗颗彗星,而王勃最早陨落。

王勃大约生于公元年,又是一位神童,六岁就能作诗,他就是古代“别人家的孩子”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

十岁,通读儒家经典,孜孜不倦。

十二岁,跟随名医曹元学习医术。

十六岁,写《乾元殿颂》,通过沛王李贤送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上。笔端生花,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群臣列陛,奏萧相之遗模;天子临轩,采荀卿之故事。功推三祖,银绳勒东岱之威;业峻一人,金口奉南山之寿……

文章洋洋洒洒余字,气韵曼妙,词藻华美,格局廓大。

十七岁,应幽素科试(不定期举行的特科考试)及第,少年为官,未冠而仕,授朝散郎,成了整个朝廷年纪最小的官员。

因才扬名,却也因才而恃,屡遭贬谪。

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的时候,以缴文的方式写了一篇斗鸡赋,为沛王助兴而已,却惹了唐高宗李治不悦,认为王勃恃才傲物,虚构事态,挑拨皇族兄弟关系,有违博士行为,当即罢官免职。

一时兴起的炫技之作,却成为了自己刚刚起步的仕途上的一块大暗礁,追其主要因由还是上层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紧张关系造成的。

他的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咸亨二年(),官奴曹达犯罪,王勃在虢州藏匿了他。官府追查,据说王勃情急之下杀了曹达。各种因由,难再说清,命案在身,后遇赦,幸免。

为什么祸从天上来?这次事件,多半是招人陷害。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旧唐书》

朝堂险恶,人生的意外接踵而来,父亲王福畴被他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带着愧疚的心情,从洛阳出发,南下探望父亲谢罪。路途结缘滕王阁,留下了锦绣文章《滕王阁序》,又在《滕王阁诗》里留下了一字千金的戏谑。

经过广州时,到访宝庄严寺,撰写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余字。——百度百科

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亲,11月经过广州,到访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其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今人称“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请这位青年才子撰写碑记,王勃一挥而就,就有了这篇碑文。更加奠定了王勃的文坛地位。

而王勃入仕的念头渐渐熄灭,他郁郁不得志。在探望父亲返回时,南海风浪大作,王勃不幸掉海,惊悸加上伤风,回家数日而亡。哀哉!惜天不假年,天之骄子,生命终止在27岁。这个年龄上,太多人的人生或许还没有真正开始。天地不仁,造化无力。

王勃的墓地现存越南北部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

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才华,可能是他最坚硬的盾,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了刺向他最锋利的矛。

王勃一生,少年入仕,光环难抑,纵才轻狂。

于王勃之憾,如宝器蒙尘,更在少年得志而青年早亡。少年得志之时,不懂得遣才而施之于柔和,过早承受了世间的炎凉。待到处事老道,收放自如之时,斯人已逝。

到了上元三年(年)冬,长安城里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久而久之,传到了唐高宗的眼前:“……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禁拍案,惊道:“此篇千古绝唱。”

又读下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治连声叹道:“好诗,好诗!,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