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王勃
中国有很多人杰地灵的省市,但这个成语曾经专门用来指代一个特定的省市——江西。
然而曾经的泱泱赣鄱,却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运动中越来越边缘化。
渊某落笔写下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自哀自怨叹时不利兮,唯有勇于承认失去的过往已不可追,客观分析落后挨打的历史原因,才能找到弯道超车的正确道路。
如果你还爱江西,如果你还期待江西再次崛起,请看完这篇文章,请转发这篇文章,请唤醒更多江西人。
01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关中、河南一带,自东周到秦汉,一直是帝国的核心腹地,北方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先民最早开发这一地区,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经济重心才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可以说,在宋之前,中国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都在北方。
而地处长江流域的江西,则地处偏僻,春秋属吴地,战国属楚地,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皆为偏远蛮夷之地,在宋朝之前,一直都只是天朝上国的一个边缘角色。
秦汉年间,江西农业不兴,矿业不振,人口仅有湖南一半左右,而在小农经济时代,人口规模决定了经济规模。
从秦汉到宋元,中国发生了三次重大战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中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这三次的社会大动乱,都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这些人口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不断涌入长江流域。
而江西,因长江天险阻隔战火,又接壤中原有便利之交,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又有足够粮食产量养育规模人口,因此,条件优越的江西成功承接了这三次人口大转移,为江西经济腾飞打下了最坚实的人力基础。
特别是唐末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长江流域首次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全国人口分布的中心。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年),全国户口总数为万,总人口多万,其中江西则是万户,人数近万,约占1/10,为全国之首。
人口大量涌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给江西带来充沛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据史料记载,北宋每年由东南六路漕运大米万石给京都,其中江西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到了明代,江西人口开始次于浙江,居全国13个布政司的第2位,但每年交纳给中央的税粮,江西甚至都超过了浙江。
可以说,江西在宋朝的经济地位,相当于当下广东在天朝的经济地位。
02
有增自然有减,江西历史上,还曾经出现过两次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情况。
先说第一次。
据《元史》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年),江西在籍人口为万;而据《明实录》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年),江西的在籍人口仅万口,从洪武二十四年至万历六年(公元年),江西再度减少了万人,在籍人口仅有万人。
从年到年,近年时间内,江西人口从万降至万,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导致江西人口锐减了一半多?
这还要从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开始说起,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血战多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湖广地区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湖广地区田园荒芜、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广地区。这就是浩浩荡荡的“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
根据研究表明,洪武初年的湖北地区的万人口之中,移民大约占到了57%。在迁往湖北的98万移民人口中,大约有69万来自江西,占总人口的70%。
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说中国有两亿人的祖先是江西鄱阳县(古为饶州)瓦西坝出去的。
但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对江西来说不完全是坏消息,反而让江西的经济因此更上一层楼,更帮助江西最早诞生的商帮——江右商帮,通过这场移民运动迅速占领全国市场,成为了中国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那一个。
明朝时期国内贸易,甚至对外贸易,主要依赖水上交通。运河——长江——赣江——北江这一通道就成了全国贸易的黄金水道。
这条通道总长达0多公里,在江西境内就有余公里。这使得江西在国内、国际贸易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为江西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江西商人的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湖广,流传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说法。
在云贵川,“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
明代初期,江西饶州人程复因经商到琉球国,并被琉球国王委以国相。
江西庐陵欧阳修后裔欧阳云台,多年在日经商成为豪富,并在日本修建寺庙、建立会馆。
清末扬州有八大盐商,江右商就占据了三席,其中江西吉安庐陵县人周扶九是扬州最大盐商,为中华民国初期的中国首富。
0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水平经济交流日益丰富的江西,也在文化、政治领域交出一份惊叹的成绩表。
很多人都知道吉安有一个著名的白鹭书院,但却鲜有人知,中国第一个书院同样诞生于江西,乃是唐代德安陈氏宗族创办的东佳书院。
书院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对经济基础要求很高,而经济发达的江西,不仅首创书院制度,并将其发扬光大,领先全国。
有宋以来,江西文化名人进入井喷期,加上科举制的延伸,江西政坛进入丰收期。
文化领域,唐宋八大家,三个是江西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我国文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人学派,叫做江西诗派,其中杜甫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则被称为江西诗派之“宗”。
政治领域,江西籍官员更扮演着重要角色。北宋宰相占到26%,明朝以解缙、杨士奇、夏言、严嵩为代表,号称“翰林多吉安,朝士半江西”,
明初时人叹到:“一朝之中,首辅,少师,太宰,少傅,尚书等极位之人臣,皆是赣人”。
实际上,江西在古代长期的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都归功于江西民间雄厚的财富积累。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所以书院不是官学,是私学,需要当地富商、学者自筹经费,建造校舍。
江西古代富甲一方,自唐朝到民国初年,江西有书院所,居全国首位。另外,江右商帮雄厚的资金,也为江西人才的井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在江右商人看来,“有子而不能教之以圣贤之学,使以德行文章显耀于明时,碌碌为乡人以终世,岂足贵哉”。通过经商积累财富,以为业儒的经济后盾,是当时人们谋求家族显赫、提高社会地位的一种惯行之途。
如嘉靖间的内阁首辅费宏,就是江西铅山人,其家族就是经商发家,然后以此为经济后盾,培养子弟走读书、科举之途,再由此进官入宦,因而费氏家族进入政府担任高官者层出不穷,史料记载:“辅臣费宏其乡人私之”。
教育优势积累为政治优势,最终,江西于明朝达到政治巅峰:“满朝文武半江西。”
04
如果说第一次人口大规模的减少,给江西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制胜契机。那么第二次人口大规模的减少,就彻底摧毁了江西经济发展的基石。
江西第二次人口大规模锐减,发生在清末至建国前。这段时期,江西一直是战争的重灾区,连续经历了三场旷日持久的战乱。
一是曾国藩与太平军的交战。
太平天国时,江西是湘军与太平军交战的主战场之一,双方拉锯不断,才五年时间,江西人口大减。
史书记载:江西“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特别是湘军在九江的屠城,几乎杀光了老九江人,“九江百姓,悉数伏诛”、“得城杀戮之重,无逾是役”,导致如今的九江市区,很难找到世居超过五代的人。
二是十年国内革命战争。
大家都知道井冈山瑞金的红色基因,但很少人知道江西人为之付出的牺牲。十年内战,仅我党这边有名有姓的江西烈士,就有25万,占全国六分之一(赣南就牺牲了11万烈士),无名无姓的比例更高,国民党那边的数字也不低于此。
三是抗日战争。
抗战期间,江西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日军死死盯住的目标之一。从前方战场的作战到后方物资的劫掠,日军都不惜投入重兵,以致江西军民伤亡惨重,人口剧减,久久不能复原。仅南昌市在陷入敌手后,全城人口由26万锐减至六七万人,无异于一场“南昌大屠杀”。江西共征兵万,位居全国第四。
据年的人口统计结果显示,江西人口1万,相比太平天国前,减少万,相比清末,减少万。
直到建国十几年后的年,江西人口才恢复到清朝时的水平。
一个家族尚因人而兴,一个地方又何尝不是,近代以来沦为战争重灾区的江西,受到的打击不可谓不沉重。
05
此外曾经作为江西经济发展的血脉枢纽,密集的湖泊河泽,随着漕运的衰落和铁路运输的建立,成为了制约江西现代化发展的顽疾。
清末时期,中国南北向最重要的一条铁路动脉,粤汉铁路于年4月动工,京广线贯穿南北,连通着当时维新事业最发达的中原南粤,而江西一直以来都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如王勃南下省亲,必过江西,林则徐南下广州,也必过江西,因此京广线起初的预案,就是由武汉经南昌、赣州而至广州。
然而,风云易变,世事无常,这条铁路的易道,成了江西在全国区域中地位下降的转折性事件。在那场决定了江西经济地位的博弈中,因为政治话语权的薄弱而丧失了至少百年的经济发展期。
清末,受益于镇压太平天国,以曾国藩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湖南人,在政坛上独领风骚,整个南中国几乎都在湖南人的掌控中,而江西自从同治中期后就没有三品以上的京官,江西湖南强弱之势甚大。
兴办过洋务的湘人集团,深知知晓铁路的重要性。作为湖南浏阳人的谭嗣同,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论湘粤铁路之益》,大谈取道湖南、江西的利弊:
“资筑汉鄂铁路,名南干路。而南干路连粤,取径有二:一道江西,一道湖南。道江西,有不利者六;道湖南,则利者九,而利湖南者十。”
最终,因湖南人的力争,原定方案被推倒,粤汉铁路过湖南,不过江西。
更重要的是,这条粤汉铁路在建国后,直接成为京广铁路的南部分,这导致建国后的江西也未能及时享到铁路交通的便利,江西直到年才修通京九铁路。
如果说郑州和石家庄,都是“铁路拉来的城市”,那么江西,就是“铁路舍弃的省份”。
近代中国,铁路取代了水运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粤汉铁路经湖南不经江西,从初期阶段就导致繁荣了好多个世纪的江西,失去交通枢纽地位,大大拖累了江西经济的发展。
06
作为江西省会的南昌,近代以来的发展同样处处掣肘。
南昌老城向西便是赣江,在过去桥隧技术有限的情况下,过江仅仅只能依靠轮渡,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有桥梁连接赣江两岸。而南昌区域内的众多湖泊,一度又成为南昌市向东向南的地形限制。
即使克服了地形上的限制,行政上的限制也没有那么好化解。
年以前,南昌市市辖区仅有4个,而这一年新设的湾里区,却是当年南昌市内部分企事业单位“战备外迁”至梅岭地区的旧址,不仅发展规模和程度有限,还与南昌原4个市辖区隔着个新建县。
在本世纪初,南昌市试图通过设立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来推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开发,一下子建成了红谷滩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新区。但是不同于国务院和民政部设立的行政区划,它们在社会经济各方面职能是有限的。
即使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崛起,并发展成南昌新中心时,毗邻的新建县也不能充分享受发展红利,成了“城中县”(现在是新建区)。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南昌市区南部的全国百强县——南昌县。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新建县和南昌县其实早已与南昌市区连为一体,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地位高。但是由于两县所辖地区是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人口较多,迟迟达不到国家撤县设区的城镇人口比等门槛,直到5年新建县的撤县设区才得到批复。
外部行政区划来讲,南昌市缺乏周边次级城市的联动。
从历史上的豫章郡到洪州,再从南昌府和南昌市,南昌的地级行政区划面积越来越小。
南昌市南面的丰城、樟树、高安三个县级市,凭借其特色产业驱动,是江西省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市,并与省会南昌有着较强的经济联系。
然而在行政区划上,丰、樟、高三市却划归比南昌距离更远、联系相对较弱的地级宜春市管辖,并且贡献了宜春GDP的半壁江山,很难脱离宜春而划入南昌。
密集的水系分布对于南昌的现代化交通建设尤为不利。在年京九铁路建成之前,南昌所有的进京、进穗火车都要绕道长沙北上或南下。
更悲哀的是,在武汉到九江客运专线开通前,南昌到北京的高铁,出现了绕道长沙经京广高铁进京、绕道合肥经合蚌、京沪高铁进京和绕道杭州、南京经京沪高铁进京的三路绕线走法。
如此进京列车的线路走法实属南昌没有现成进京高铁线路的无奈,直到武九客专开通后,南昌才终于有了北上九江、武汉经京广高铁进京这一最实惠的走法。
而向广深的高铁目前仍需经长沙绕行,南昌在通达度上全面落后于周边省会城市。南昌与九江之间的遥远距离和独立发展,也妨碍了南昌九江之间的整合。
在航空方面,当杭州萧山机场、武汉天河机场、郑州新郑机场、长沙黄花机场等周边省会纷纷建成双跑道4F级民用国际机场时,南昌昌北机场却还是单跑道4E级民用机场,而4E还是2年刚升格的。
从客运量来看,除了合肥新桥机场因南京禄口机场的影响运量不高外(皖南人民去徽京坐飞机更便捷),周边的省会城市机场客运吞吐量没有比南昌更低的,南昌昌北机场的客运吞吐量甚至不如远在西北的兰州中川机场。
南昌的产业发展也让人忧心。其实南昌曾经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工业骨干城市,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教练机)、第一代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强五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上游一号)、第一辆摩托车(长江)都曾诞生于南昌。南昌飞机厂、洪都机械厂、江西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为南昌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
但随着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和竞争的推进,南昌的国有制造企业开始没落和边缘化。周边武汉的汽车制造、株洲的机械制造更是抢夺了南昌制造业的外部生存空间。
高新产业方面,南昌作为江西省会集聚了省内最好的科教资源,但是和相邻省份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在外来新兴产业的引进中,南昌引进的软件研发、移动终端制造、新能源等一批高新产业,还没有一项能做大做强成为龙头产业。
06
南昌新建区望城岗的小平小道曾是邓小平同志下放在南昌劳动时常走的小道,该小道周围区域被认为是邓小平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思想的萌芽地。
而同样在困境中的南昌,该怎样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崛起之路?
江西,应该怎么找回失去的这些年?
江西省在原昌九新区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赣江新区”,并于6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新区将以主要交通通道和鄱阳湖水系为依托,努力构建“两廊一带四组团”发展格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走廊、滨湖生态廊道和昌北、临空、永新、共青城四组团),这对南昌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在现代化交通建设方面,江西省也一直在不断创造条件争取打造以南昌为中心的省内高速铁路网。
目前江西的南北高铁大动脉已经全线开始建设。南昌向北,经昌九城际达到九江后,未来通过正在建设的合安九高铁可抵达合肥,进而通过正在建设的商合杭高铁到达商丘所在的中原地区。
南昌向南经过正在建设的昌吉赣高铁到达赣州后,经由已经开工的赣深高铁可抵广、深、港。而即将开工的昌景黄高铁和即将通车的杭黄铁路又为南昌开辟出了第二条进沪通道。
与此同时南昌环城高速和周边公路网也将增强省会与周边次级城市的交流,让南昌真正成为省内各方面的核心城市。
在产业方面,南昌充分利用自身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坚定不移推进“强攻产业、决战工业”,大力推进如新能源汽车、硅衬底LED、移动智能终端、中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充实经济体系。
同时南昌还在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国(南昌)VR产业和服务基地、向塘物流港、南昌特色旅游等产业,都是未来南昌的发展方向。找对了路,南昌的未来不可限量。
7年,南昌有7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10名。其中,经济总量迈过亿元大关,增速9%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4,工业投资增长13.4%,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4;规上工业增加值9.5%,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6。
8年上半年,江西以9%的增速,仅次于贵州、云南,排名全国第三。
种种迹象表明,江西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江西,正在重新崛起。
曾经的江西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如今我们要做中国经济的革新者。
—END—
文丨林渊
本文版权归“房乐美”所有
转载请获授权点赞表达态度转发分享知识
在“抖音APP”搜索房乐美,更多房地产相关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