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35岁的王之涣在此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也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成为五言诗的压卷之作,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修建了这么多楼,能让人记住的又有几个呢?全国上下独自伤心的楼阁,太多太多。要想出名,也是要做广告的。唐宋才子有很多,因为他们的文章和诗词而最出名的楼阁有以下四个。
江西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一篇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湖北黄鹤楼因崔颢的古诗《黄鹤楼》而闻名天下。湖南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著称于世。山西鹳雀楼,就是我们今天文章里要说到的。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鹳雀楼始建于公元-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是北周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又因其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又称“鹳雀楼”。
鹳雀楼历经唐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遗憾。年7月,永济市根据历史资料,在其旧址附近恢复重建鹳雀楼。新楼于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得以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之感。
王之涣字季凌,唐朝人,公务员一名,也是一位诗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平时很讲义气,豪放不羁,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就是那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有印象吧。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王之涣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了,担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主簿是掌管文书的佐吏,其实就是一个级别为从七品下的小小官员。不过就这工作没干多长时间还因遭人诬陷而被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的访友漫游生活。
有一天王之涣来到了山西的鹳雀楼,他一下就被气势宏伟鹳雀楼所吸引。他左看看右看看,这边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那边黄河之水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再上到高一层楼就能遍览千里风景,这是多么的震撼心灵。于是乎王之涣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这首诗也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也因为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赏析一下这首古诗: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山,“黄河入海流”写的是水。诗人遥望楼前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落下;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向东,流归大海。
后两句写的是所想。“欲穷千里目”,写出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不是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更要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不凡的胸襟抱负,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鹳雀楼虽然有王之焕的千古绝句,但后来的诗人总是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与王之焕一比高低,于是,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留下了许多才情洋溢的作品。晚唐诗人司马札就是其中之一,其诗曰:“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司马札《登河中鹳雀楼》)。
王之涣的这首诗后来还出现了很多的轶事典故。《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是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绎出了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伶人中打赌赛诗,最后王之涣拔了头筹。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在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据说可能还有那么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下、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非常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官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王之涣就这样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便又劝他入仕。后来补了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的小职位。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但每首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而凭王之涣的才华,一生断不可能只创造六首诗歌,可惜,当时竟没有人为之整理,以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散佚了,这是大唐盛世的悲哀,更是中华文化的损失。但就王之涣的文学地位而言,其实不用六首,仅仅《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便足以让王之涣流芳百世。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