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是由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宗祠,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以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二塑(陶塑、灰塑)、铁铸(铁画)和彩绘艺术(壁画)著称,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年被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入选新“羊城八景”。
建筑形制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清光绪十四年()开始筹备建设,由当时岭南最好的建筑大师黎巨川设计,历时6年建成。始建时,既是祭祀祖宗的宗祠,也用作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学习及住宿场所。民国年间,陈家祠内供奉的牌位达上万块之多。“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家祠受损严重,万块牌位尽被烧毁,只剩下两块。年进行大规模的维修整理,年重新开放。
陈家祠是岭南历代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祠堂坐北朝南,深三进,广五间,占地多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后座为中轴线,采用中国传统“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的院落式布局。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连接,共有9座厅堂、10座厢房与6个院落。整个建筑结构布局严谨,前后、左右对称,虚实相间,层次丰富。长廊、青云巷穿插在庭院园林之中,四通八达,使得整个建筑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首进正门厅,面阔五间27米,进深三间12.75米。硬山式屋顶,除了两端有封火山墙外,左右次间与梢间之间屋面各筑起一道封火山墙。左右两梢间的正脊比明次间略低,形成中央高、两侧低的屋脊轮廓线。
正门的建筑外观具有显著的岭南清代祠堂建筑特色:青砖石墙裙;石檐柱;大门两侧各立一只大石鼓;大门建筑的两梢间各有一个高起的石台,这是古代门塾的遗制。
跟岭南其他祠堂的石鼓比起来,陈家祠大门两侧的石鼓特别巨大,连座高2.55米,直径达1.4米。石鼓精雕细琢,饰有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题材的高浮雕图案。当时,只有宗族中有人获取高官和功名,祠堂门前才可设置石鼓,石鼓越大象征其地位越高贵。年,在陈家祠动工两年后,族人陈伯陶被钦点为探花郎,清政府特许陈氏家族在宗祠前设立巨型石鼓,以示表彰。这对石鼓,是目前广东省保存规模最大的石鼓,也是陈家祠门第与功名的象征。
大石鼓
廊道
廊道的应用在陈家祠中随处可见,形成室外与室内的过渡,尽显岭南建筑特色。
正门门额题刻“陈氏书院”。据说清朝时期,南方一些省份修建宗祠之风十分盛行,一些祠堂拢聚的同族范围越来越大。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清政府对壮大的合族宗祠采取压制政策。光绪年间,虽然清政府放松了对合族祠的管制,但为了获得合法化生存,陈家祠还是冠以了书院之名。厚重的大门板上有高4米的彩绘门神像,色彩鲜艳,形象庄严威武。
跨进大门进入首进正厅,迎面看到的是一具四扇镂空双面雕屏风。每扇屏风高4.5米,宽1.3米,上面镂雕“渔樵耕读”、“渔舟唱晚”、“衣锦还乡”等传统题材为主的画面,构思精巧,雕工精细。转过屏门,可看到两条长廊分列左右,长廊上装饰着广东地区特有的灰塑。
中进大厅“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陈氏族人春秋祭祀,以及商议重大事件的地方,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精致通透,为难得的木刻精品。该堂面阔五间27.84米,进深五间16.7米,抬梁式结构,设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与否是建筑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聚贤堂广泛使用斗拱,表明了它在整座建筑群中的尊贵地位。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雕刻内容为从商周到宋代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了突出聚贤堂的中心地位,堂前设有白石月台,绕以雕饰精美的石栏杆和望柱,镶嵌铁铸通花栏板,典雅华美。
中进东西厅阔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米,抬梁式结构,设斗拱。后金柱明间装4扇双面雕槅扇,东厅四扇雕《三国演义》故事,西厅四扇雕《水浒》中的内容。
后进一列共3座厅堂,都是祭祀陈氏祖先的祖堂。正厅面阔五间27米,进深三间16.4米,抬梁式结构,前出卷棚式廊。
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房间为东西斋和厢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槅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栖身其中,书香浸染,格外雅致清新。
聚贤堂
聚贤堂堂宇轩昂,庭院宽敞。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6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
建筑装饰艺术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富丽堂皇闻名于世,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以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二塑(陶塑、灰塑)、铁铸(铁画)和彩绘艺术(壁画)著称,俗称陈家祠“七绝”。
木雕:陈家祠建筑内部,几乎所有部件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这些木雕用料庞大,色泽深沉,雕工精细考究,图案繁缛富丽,内容包罗万象。聚贤堂后金柱正中三间12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门,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石雕:陈家祠的石雕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施用于门券、台基、廊柱、柱杆等建筑承重及易受风雨侵蚀的部位。石雕融合了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纹饰繁复,造型秀丽,具有南方石雕精巧秀气的风格特点。大门前左右侧的一对石狮,线条圆润简练,造型秀丽生动,具有清代广东石狮特色。聚贤堂前的石雕栏杆,以花鸟、果品为题材,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雕镂,是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砖雕:陈家祠的砖雕,主要用于檐墙、廊门、山墙墀头之上,起装饰作用。砖雕以上等青砖为材料,依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依次镶砌在墙上而成。广东砖雕有“挂线砖雕”之称,雕刻采用圆雕、高浮雕、减地与镂空等技法结合运用,刀工细腻。平面以深刻条花纹、网纹处理,创造出规整流畅、纤细如丝的深刻线条技法。陈家祠的砖雕装饰,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充分体现了广东砖雕艺术的风格特点,也代表了广东砖雕艺术的最高水平。正门两边东西檐墙上有6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宽4.8米,高2米,技艺精湛,规模宏大,颇为罕见。精美的砖雕使陈家祠外墙变得富有生机,充满高贵典雅的文化韵味。
陶塑:陈家祠正脊脊饰采用佛山陶塑,共计11条,这些脊饰是陈家祠最醒目的建筑装饰,也是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代传统建筑装饰。在11条陶塑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为宏大,总长27米,高2.9米,连同灰塑基座总高4.26米。脊饰多以龙凤、瑞兽、山水、花鸟为饰,此外,还有以粤剧传统剧目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塑造的相关场景。聚贤堂的整条瓦脊共塑有个人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整条屋脊好似一个巨大的舞台,生动而直观地讲述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灰塑: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以石灰为主要材料,一般装饰在屋脊、门廊、山墙等部位。陈家祠的灰塑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度达米。造型夸张有趣,色彩大红大绿,以花鸟人物,山水美景,亭台楼阁等为题材,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铁画:铁画是以低碳钢为材料,打制或浇铸而成。在清代传统建筑中,以铁铸作为庭院装饰是很少的,而陈家祠的铁画装饰却独树一帜。聚贤堂月台上的双面通花栏板,更是我国古代庭院建筑装饰艺术的杰作,内容有“麒麟玉书凤凰图”、“二龙戏珠”、“三阳开泰”、“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等。这些铁画色调凝重,构图精美,与浅色的石栏杆相互映照,更增加了艺术效果。
彩绘:陈家祠的彩绘艺术主要体现在大门门神和东西厢房的壁画上。大门板上的两尊彩绘门神像各高4米,运用工笔重彩技法描绘,色彩艳丽和谐,形象地表现了守门大将威武雄伟的神采。东西厢房为陈氏弟子的读书处,东厢房壁画绘《滕王阁图》,西厢房绘《夜宴桃李》,以文人雅士为题材,恰好与厢房的书房功能相匹配。
陈家祠装饰风格多样,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精巧的小作品,粗犷豪放与精致纤巧既各具魅力,又相得益彰。精雕细琢的雕刻装饰,与雄伟的厅堂建筑完美融合,浑然一体,让陈家祠成为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装饰工艺的建筑宝库。
聚贤堂铁铸栏板
石、铁巧妙结合,产生出画卷般的艺术效果,使月台显得更加典雅大方。
陶塑脊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