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坛,有两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天才级诗人,其一是王勃,其二是李贺。两人都年少有才,但最后都不得志,都于27岁(虚岁)就早逝。李贺的不得志是因为时运不济,而王勃的落魄则与他张扬的性格不无关系。
一:唐高宗曾三叹其“奇才”,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官员
王勃出身官宦人家,6岁就能写诗,9岁时他就已经能挑出前人注解《汉书》的错误,10岁就读遍六经,他就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最难得的是,王勃是一个积极入仕的文人,13岁时他就写了篇名为《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的骈文,目的就是找人引荐,能早点入仕。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抱负确实很少见。
因为名气大,15岁时王勃托关系,直接向唐高宗进献了一则《乾元殿颂》。说到底这就是一篇拍马屁的文章,但人家的马屁拍得文采华丽,有理有据,高宗看完连叹3次:“奇才”!有了皇帝的肯定,王勃在长安的名气更大了,于是未及弱冠的他成为了朝廷最年轻的官员。
16岁任官,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件了不起的事。要知道,孟浩然40出头才下山求举荐,结果无功而返;李白40多才得到唐玄宗召入宫的通知,任了个闲职;杜甫30多才想到考功名,结果没考中。王勃这个速度是一路赢在了起跑线上。
二:一篇《檄英王鸡》,让皇帝忍不了他
都说“成名要趁早”,但名气也往往毁在少年意气上。公元年,王勃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此时他16岁。一日,李贤和和英王李显玩斗鸡,王勃在旁边看着,为了让李贤开心,王勃写了篇骈文为他助兴,这篇骈文就是改命王勃一生的《檄英王鸡文》。
此文后来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唐高宗气得不行,于是由三叹其“奇才”,变在敢叹其“歪才”。只是骂骂他显然不够解气,高宗还因此看出了王勃的人品,觉得这样的人留在朝廷是个祸害,索性直接将其逐出长安。这就意味着王勃正常的仕途之门已经关上了。
三:《檄英王鸡》的内容是什么,为何高宗会气成这样
说起来,高宗也是个爱才、惜才之人,唐代的文风本来就豪迈大气,文人墨客写诗也经常很不给朝廷面子。对这些诗作,朝廷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够自由创作也是唐诗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为何到了王勃身上,高宗就忍不了,非得弃用这样一个天才少年呢?一切的原因都在这篇《檄英王鸡》的内容上,它写得确实够大胆。
此文说到底,就是为了哄李贤开心,替他数落英王的鸡,也就是一篇游戏之作。其文采华丽,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爱好诗文的朋友们,别只迷《滕王阁序》了,这篇经典骈文也值得一读。文学价值不用说,但王勃在此文在犯了3条大错:
第一条:不该用朝廷的语气来作此文。大家看此文的最后几句:
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们这些斗鸡敢违抗鸡塞之令,立刻拉去坊内行刑,怯战的也一样格杀,不能像对待其它家禽一样心软,要待以牛刀”。最后还加上了一句:特此发布檄文。这个语气和格式写法,完全是在模仿朝廷发告示的语气。用这种语气对斗鸡发檄文,这就不是一篇戏文,而是一篇愚弄朝堂大逆之文。堂堂朝廷的威严,就这样被一个书生调侃,作为皇帝,高宗看了怎能不气?
第二条:高宗最怕儿子们相争,王勃此文在他眼里就是一篇在兄弟间挑拨离间的文章。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唐朝皇室,对于兄弟之间的争斗是很避讳的。王勃作为李贤的侍读,看见二王斗鸡不但不劝阻,反而写这样的文章助兴,这相当于是火上浇油,而且大家看王勃文中的语气:
虽季郈犹吾大夫,而埘桀隐若敌国。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各种典故都用上了,而且直接说“两雄并立”。就算王勃写者无意,但听者也是绝对有心的,一篇通篇言辞如此高昂的文章,比起路人喊上一句“加油”要有感染力得多,这怎能不让高宗心生忌惮?
第三条:此文虚构了很多细节。唐人写诗文,肯定不会就事实写实,一定是会用上各种修辞手法的,比如夸张、类比、象征等。从《滕王阁序》就看得出来,王勃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天才文人。在此文中,他也发挥了这一优势,用上了各种修辞方法,虚构了很多细节,比如: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这一段是歌咏斗鸡,其中的大部分都有典故出处,虽有其事,但远没有王勃写得这么夸张。如果普通诗文写得夸张也就罢了,但这是一篇为王子写的檄文,这样的夸张怎么都显得有点儿大不敬了。
小结:以上3条,其实都是触及了高宗的逆鳞,就算再惜才,他不处理王勃也是不可能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此文是经典之作,但从王勃的个人发展来看,笔者想说一句:“要是他当初没有一时兴起,没有写它,该有多好!”
因为此文,王勃本来平顺的仕途被打乱了,后来他又因杀官奴一事被捕入狱。此事也连累了他在外地为官的父亲,出狱后不久,王勃在探望完父亲回长安的路上,落水惊悸而亡。如果没有这篇檄文,或许就不会有后来这许多事,这位天才少年还能继续写出多少类似《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绝唱。颇为令人感慨的是,王勃死后高宗才读到他的《滕王阁序》,直呼他是天才,听到他已逝,高宗又三叹“可惜”。这样的少年天才,令多少人扼腕叹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