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不知道有哪个文人是通过歌功颂德而名垂青史的呢?有谁列举得出来吗?文学精神的真正根基还是在于批判。
到底什么才是文学精神的真谛呢?鲁迅先生在他的《无声的中国》里就说过:
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时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民族风骨,鲁迅先生。事实上,从《诗经》到现代文学,有哪一部文学名著是因为高唱赞歌而流传千古的呢?
《诗经》肯定不算了,里面充满了对老百姓的悲悯;《离骚》更不用说了,一句就足以说明问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就算是文采飞扬得无与伦比的《滕王阁序》,人也是有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感叹的;
千古美文,《滕王阁序》也有感叹。千古立意第一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也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
盛唐的大李杜和小李杜以及两宋的苏辛李陆,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不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他们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都是充满了批判精神和民本思想;
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就更好说了,无一不充满着批判手法。就算是《白蛇传》、《董永和七仙女》这样的民间传说,也都充满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四大名著是因为批判精神才流传后世。所以,文学若想拥有悠久的生命力,批判必定是其第一大因素。但现在有股风气却很是要不得,网络上不少人居然在批判莫言等人的批判精神,即使他们自己用的手段也是批判,可他们依然不允许莫言批判。
我为什么说批判是文学精神的真正根基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做得好的已经无需再多总结,那是一种资源浪费,做得不好的才需要重点提出来,方便当时和后世的人们批判性继承,从而推动历史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批判才是文学精神的真谛。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