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周树人的文章我还能看懂一些,但文言文的‘之乎者也’实在是让我一头雾水!”“看到文言文我就发怵,如果让我看小说或者看作文选,我都能耐下性子看下去,但让我去看文言文,一捧起书来我就昏昏欲睡,老师要求我背诵的文言文课文,我读了好多遍还是背不下来。”“文言文学了有什么作用?除了应付考试和老师的检查之外,我们干嘛要学文言文?”……无论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还是中学生,说到“文言文”这三个字就百感交集——读不下去,看不明白,背不下来,味同嚼蜡……学文言文的难处,让很多学生都相当郁闷,甚至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有时候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条件反射”。
学生看到文言文就发怵,归根结底,原因有以下几个:
原因一:文言文的内容晦涩难懂。
背诵一篇一千多字的现代文和背诵一篇字的《滕王阁序》,如果让学生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估计九成以上的学生会选择前者。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文言文给学生的印象是内容太过晦涩难懂,在学生很难理解文言文相关内涵的情况上让学生背诵相关的文言文,或者在学生厌恶文言文的情况下,而考试的试卷中出现大面积的文言文内容,学生能有尽善尽美的表现吗?我觉得难度特别大。一些学生告诉我,他们学英语,好歹有一些翻译软件可以将相关的句子比较完整地翻译过来,但是文言文却无法做到用相应的软件来“辅助”:文言文言简意赅,某一个字都有好多种解释,就拿“之”字来说,作为代词“之”字可以是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是物主代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作为助词,“之”字的内涵就更丰富了,它又可以分为五种不同意思的结构助词和两种不同意思的音节助词;除了代词和助词之外,“之”字还可以拥有动词的功能……看到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的字眼时,很多学生都表示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原因二:学文言文的过程味同嚼蜡。
很多语文老师本身的文言文功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他们在为学生教文言文的时候,方法比较单一:他们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把一篇文言文的意思告诉学生,让学生抄下来,再把文言文及其译文全部背下来之后,这样就“搞定”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而学生在背诵文言文及译文的时候,由于缺少老师必要的点拨,所以有些学生甚至会把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当成“两篇文章”来背诵。这样一来,学生本身对文言文没有多少“好感”,再加上背诵译文的“负担”,学生看到文言文就犯怵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原因三:一些学生认为学文言文“性价比”不高。
在一些学生看来,学好英语可以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在对外贸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好文言文貌似没有多么大的作用——除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的抽查之外,好像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所以,这些学生认为学文言文的“性价比”不高。故此,这类学生在学文言文的时候“磨洋工”,以消极的态度来应对文言文的学习,这也是这种学生的语文成绩存在短板的一大原因。
微言大义的文言文可以说是古之贤者智慧和灿烂文化的结晶,学生一旦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打底,那么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速度就可以做到“换挡提速”。学生如果是初学者,那么他们不喜欢文言文,或者看到文言文心里就发怵,老师该怎么办?老师先别担心,我觉得可以试着用一用以下这些方法,就有可能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⒈文言文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学那种佶屈聱牙、篇幅巨长,哪怕学生耗费“洪荒之力”都很难理解的文言文内容,估计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在学习中不犯困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学生初学学文言文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挑选那些比较浅显、篇幅比较短、内容比较有趣的文言文供学生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从最浅显的文言文内容学起来,逐渐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会一直在“服务区”,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才不会被文言文的难度所“浇灭”,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才会逐渐变得好起来。
⒉多媒体辅助,让文言文充满魅力。
很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都喜欢在网上找一些课件用来辅助教学,但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是被网上的那些课件“牵着鼻子走”。用多媒体辅助文言文教学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也不能成为网上那些多媒体资源的“提线木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找一些与自己要教的文言文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视频、图片、动画、课文朗读mp3等资源,这些资源都要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服务,让这些资源成为我们教学文言文的工具,让这些资源起到的作用是“辅助”而不是“主导”。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文言文中的人物会以画面、动画或者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往往可以让学生第一时间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大概内容,甚至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写作意图、相关意境等信息,这些内容对一篇文言文内容的顺利学习来说,能起到“清淤排障”的作用。
⒊文言文教学旁征博引,人物介绍跌宕起伏。
在学一篇文言文之前,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准备方面下一番苦功夫。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孔子的生平事例,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孔子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很多文言文的初学者都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倾听文言文主人公那些有趣、有料、有用的奇闻轶事会对文章的主旨会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做到旁征博引,能把文言文中人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为学生讲解,那么学生不仅对文言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兴趣,他们对文言文本身也可能会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哪怕篇幅再短的文言文,授课老师也要让文章主人公及相关故事情节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耳膜,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到文言文主人公的个性特征,读懂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深意,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二)方法引路,让学生学文言文做到事半功倍。
⑴“读”占鳌头,以文言文之韵律美培养语感。
学一种语言,包括学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式就是读。让学生在学文言文的时候能够提起精神来,就应该在“读”这个字上做足功课,力求做到“读”占鳌头。一旦学生学生通过朗读懂得了文言文的韵律之美,那么必将为他们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搭建好“绿色通道”。如何让学生学会读文言文?我觉得教师自己亲自范读相当重要:教师范读的时候做到声情并茂、摇头晃脑,非常投入,那么学生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才有可能带着表情,合乎韵律地去读。在读文言文这个“节骨眼”上,我觉得语文教师本身应该起到“火车头”一般的牵引作用。
⑵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除了刚开始的范读之后,最好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模仿老师或者网上那些播音员的读法学着读。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他们可以带着老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去读,可以在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在读的时候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文言文的大概意思表达出来……就这样,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和理解,我们何愁学生在读文言文的时候一知半解。
学生读的时候,可以查找工具书,可以借助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