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学生时代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脑海中自动闪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羽扇纶巾的青袍男子,在巍峨的岳阳楼上凭栏而立,清风徐来,衣角飞扬,望尽千帆。
心怀天下,才能吟诵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到有一天终于临登岳阳楼,才知道岳阳楼原来并不高耸,甚至范仲淹未到过岳阳,更别提登过岳阳楼了,感情他的有感而发竟只是好友滕子京的一篇命题作文!
当年滕子京修完岳阳楼后,大为赞叹,说如此甚佳的一座楼阁理应配好文章流芳千古,而配写此楼的人必须德才兼备,德高望重,风采风流,于是第一想到了同朝为官,同时被贬的好友范仲淹。只可惜当年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距离岳阳非常远,范仲淹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岳阳城。
于是滕子京请当地著名的画家米芾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配上自己的求记书,快马加鞭的命人送到河南,范仲淹收到来信看完画卷后,果然不负所托,大笔一挥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所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相当于是我们今天的看图作文。顿时有一种震惊莫名的感觉,一直以为《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登楼后写的,从前看《岳阳楼记》全文不提楼本身,超越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以为是匠心独具,立意新远,没想原来是人家压根也没登过楼,却能如临亲登,用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着实惊叹。
难怪“文著范公,功推滕太守,人物风流留胜迹”。楼以文名,文以楼传,一座楼、一篇楼记、两个人,不经意间成就了经典,历沧桑而盛誉不衰,而且至今还在哺育后人,尤其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品德形成的深远影响。双公祠正是为了纪念滕子京和范仲淹而修建。
岳阳楼肇自汉晋,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所建的阅兵楼。兴于唐,盛于宋,传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洗礼和现代的翻修。
景区的“五朝楼观”正好展现了岳阳楼五个朝代的建筑风采。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青铜建筑模型。
因为是阅军楼,楼高数丈,楼监八百里洞庭,瞰万里长江,气势雄伟,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当然以现在高楼林立的标准看,岳阳楼高三层,一楼为凤,二楼为龙,三楼为盔顶,并不算高。
但下无基石上无横梁,全楼没用一颗铁钉,楼体的重量全部都是用一而四四而八的分解方式处理。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这就是岳阳楼的建筑特色。
而最有特点就是盔式顶了。很像一具将军的帽子。
它不像另外两座江南名楼那么”现代化”钢筋水泥甚至有电梯升降,也是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丫丫私以为凭这一点就当名列三楼之冠。
而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三楼则有毛主席题写杜甫的诗《登岳阳楼》。
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用四种字体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由乾隆皇帝御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尤其是那个怒字,他用两把剑直插眉梢代替怒中的女,可谓独具匠心。
尤其是那个怒字,他用两把剑直插眉梢代替怒中的女,可谓独具匠心。还有岳阳楼现今的扁额,是当代文豪郭沫若所题,更珍贵的是唐朝的那块匾出自书圣颜真卿之手。可以说整个岳阳楼都是名家手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
曾经的里洞庭被填湖造田填得差不多了,不过岳阳楼上头眺望着洞庭湖,依然能看到“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样子,湖面烟波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若不是有些许船在移动,还真不知眼前竟是一片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