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花承阁建筑群位于后山中御路东侧的山坡上,始建于乾隆十九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殿址、砖墙、石雕、假山,多宝琉璃塔和石碑皆为砖石,得以保存至今。
花承阁建筑群由莲座盘云佛殿、花承阁、六兼斋及多宝琉璃塔组成,是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建筑坐落直径60米、高7米倚山势筑成的半月形高台上,院内按山势分做二层台地。
花承阁楼面阔3间,依山的陡坡而建,东高西低,东面为1层,西面为2层。花承阁连接着半月形的城墙,从外面看是两层的楼阁,但是走到城台之上回头从里面看,这座阁楼就成了一座单层的大殿。
北面建有2柱牌楼山门,残存有抱柱石。院中置太湖石及石座。城台的外缘有37间半月形弧形彩绘游廊,游廊东接六兼斋,西接花承阁,是登高赏景的好去处。
游廊南面高台的正中为莲座盘云佛殿,坐南朝北,从留下的柱础石分布看,面阔3间,前后有廊。正中的主殿叫“莲座盘云”,是供奉观音的殿宇。乾隆年间这里还供有擦擦佛尊。主殿前下层台上东西各有配殿一座,均面阔3间。
在莲座盘云殿台阶下,有一块从北宋皇宫御苑艮岳挪过来的太湖石。太湖石下的石座,四面均刻有千奇百怪的海兽,雕刻十分精美。石座异兽数为东3南4西2北5,按南北和东西数量之和是“九和五”,正好与“九五之尊”寓意相合。
六兼斋坐落在洞壑穿插的叠石平台上,地势高,视野开阔,是欣赏美景的佳处。唐朝人王勃曾慨叹滕王阁“四美具,二难并”,乾隆自诩此处兼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和“贤主、嘉宾”二难,故称此殿为六兼斋,并赋诗曰:“湖山雅号赏心主,风月堪称乐事宾。若问六兼斋好处,率逢美景与良辰。”
花承阁的南面一个长方形的小院是塔院,院内南北分2层台。乾隆在多宝琉璃塔建成后,命名此塔为多宝佛塔。亲笔撰写了《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镌刻在石碑上,树立在多宝琉璃塔前下层台上。
乾隆御制碑,镌刻着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碑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
“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万寿山阴花承阁西,五色琉璃合成宝塔。八面七层高五丈余,黄碧彩翠错落相间。飞栏宝铎层层周缀,榱楶户牖不施寸木。黄金为顶玉石为台,千佛端相一一具足。坐莲花座现宝塔中,轮相庄严凌虚标胜。用稽释典名曰多宝佛塔,偈以颂之。颂曰......”
台阶上耸立着七级八角的多宝琉璃塔,在周围的苍松翠柏掩映中,显得雍容华贵,高大挺拔,是颐和园后山建筑重要景观之一。塔四周砌有红色围墙,院门朝北,门口树一座2柱1间1楼的木结构琉璃瓦顶的牌坊。
多宝琉璃塔是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七重檐八脊攒尖。塔身呈八角形,上下分为七级,造型挺拔秀丽,通高16米。整座塔身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塔身坐南向北,塔身用彩色琉璃砖镶砌而成,砖上浮雕着个佛像。鎏金宝顶,斑斓错彩,极为绚丽,修长的塔身在绿树浓荫中显得光彩夺目。塔下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配有平安如意雕花石栏。
塔身的一、三、五层比较高大,为楼阁式,而二、四、六、七层的塔身却比较矮小,好似密檐式。多宝琉璃塔整体造型优美,比例匀称。身上镶嵌的五色琉璃砖,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光耀夺目。微风中,檐下的悬铃叮当悦耳。
塔顶上宝座,四周悬有一圈铜铃,上面是铃铎式刹身,再上面为刹顶。整座塔刹均是用铜制成,并在上面镀金。
塔身上的佛像,均为金黄色琉璃砖镶砌,佛龛中佛像的背后为绿色。塔身的转角柱第一层为金黄色,第二层为紫色,第三层为蓝色,均为琉璃瓦。塔身上有仿木式琉璃砖斗拱,承托着塔檐。每层塔檐的颜色各不相同,第一层为金黄色;第二层为绿色;第三层为紫色;第四层为青色;第五层为蓝色;第六层为青色;最顶上一层为金黄色。在塔檐的角下,各悬挂一枚铜铃。在楼阁式塔身的四周,围有镂空的琉璃护栏。
花承阁选址在一个小山包上,所建高台前沿与地面的高度差7米,渲染了这组建筑的神秘气氛。从台上眺望远山近景,耳闻梵铃钟磬之声,有飘然欲仙的感觉。
参考文献:
《颐和园资讯》
《琉璃塔中的杰出作品——颐和园多宝琉璃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