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江油)青莲乡。天宝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录其词12首。
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批点唐诗正声》:
散淡有深情。
《唐诗归》:
钟云:“连”字下得奇(“日夕”句下)。钟云:一片真气,自是李白寄杜甫之作,工拙不必论也。
《唐诗别裁》:
沙丘在莱州,汶水出沂水,在青州,境地相接,故欲因水以寄情也。
《唐宋诗醇》:
白与杜甫相知最深,“饭颗山头”一绝,《本事诗》及《酉阳杂俎》载之,盖流俗传闻之说,白集无是也。鲍、庾、阴、何,词流所重,李杜实宗尚之,特所成就者大,不寄其篱下耳。安得以为讥议之词乎?甫诗及白者十馀见,白诗亦屡及甫,即此结语,情亦不薄矣。世俗轻诬古人,往往类是,尚论者当知之。沈德潜曰:有馀地,有馀情,此诗家正声也,浮浅者以为无味。
《李太白诗醇》:
名句读终有馀韵(“城边”二句下)。谢云:古诗有“婵娟空复情,浩荡而伤怀”,今衍为四句,尤见自然(末四句下)。
《唐诗鉴赏辞典》: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送张舍人之江东(唐·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瀛奎律髓》:
“一雁”、“孤帆”之句,亦以寓吾道不偶之叹。下句引“白日”、“沧波”,而云“行欲暮”、“杳难期”,意可见也。
《唐诗评选》:
读太白诗,乃悟风华不由粉黛,温飞卿、杨大年殊郎当不俚赖。“天清一雁远”与“大江流日夜”、“亭皋木叶下”,自挟飞仙之气。贾岛“落叶满长安”,妆排语耳,无才而为有才,欺天乎?
《瀛奎律髓汇评》:
许印芳:此诗立格在古、律之间。其调法,在律体中有不可效用者。起二句,分之则首句乃平调,次句乃拗调,皆律体也;合之则上下不粘,乃古体也。五句本是拗调,六句以古句作对,上下相粘,亦古体也。此皆律体之所禁忌,不得以古人偶有此格而效用之。
《李太白诗醇》:
送张舍人引张翰典,甚妙。严云:三、四情境旷邈,可望,可思。
送曲十少府(唐·李白)
试发清秋兴,因为吴会吟。
碧云敛海色,流水折江心。
我有延陵剑,君无陆贾金。
艰难此为别,惆怅一何深。
《唐诗笺注》:
如此送别,语意深挚。
《李太白诗醇》:
严云:用“延陵剑”,古人亦太不忌。严沧浪曰:颔联写云水卷舒之状,必须“敛”、“折”二字方合,他字不能待也。当知句中自有正法眼,只求其是;好新作怪,皆为野狐。
登新平楼(唐·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郭云:暮秋之景,悄然在目。
《升庵诗话》:
高柄选《唐诗正声》首以五言古诗,而其所取,如……李太白“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皆律也,而谓之古诗,可乎?譬之新寡之文君、屡醮之夏姬,美则美矣,谓之初笄室女,则不可。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高柄《唐诗品汇》、《正声》并作五言古,谬,杨慎有驳。
《唐诗分类绳尺》:
雄健横出,非强硬语也。
《李太白诗醇》:
谢云:写景感怀,无不曲尽其妙。结亦有跌宕之意。严沧浪曰:“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太白多有此悠涵气象。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唐诗品汇》:
刘须溪云:甚为不俗。
《唐诗分类绳尺》:
情中含情,飘飘欲举。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起句大是警语。通首俊爽,五六写高意,不刻时警。结亦有致。
《唐诗鉴赏辞典》: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编辑/章雪芳审核/小楼听雨校对/冯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