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peì)②,有澄(chéng)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③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xiè)。④”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lǘ),席不暇暖。⑤吾之礼贤,有何不可?”①陈仲举(?—):东汉的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人,曾为豫章太守(今南昌),是东汉桓帝时期名臣,最高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汉灵帝时与外戚窦武合谋诛杀宦官,结果事情败露被杀。②登车揽辔:登上公车,手执缰绳,后世指做官,特别是主持监察吏治。辔:驾驭牲口的缰绳。③徐孺子(97—):徐稚(zhì),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时期名士,世称“南州高士”。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④府君:汉朝对太守的称呼。廨:官署。⑤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式商容之闾:表示敬意,引申为登门拜访。式:通“轼”,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商容:殷商末年的大夫,著名贤者;周武王战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他没有接受。闾,指里巷,代指住处。东汉时期的名臣陈蕃,言谈是士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典范。他登上公车,手持缰绳,心怀扫除奸邪澄清吏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刚一到任就问徐孺子住在哪儿,打算先去拜访他。主簿回应:“众人希望太守大人先到官署视察工作。”陈蕃说:“想当年周武王刚战胜殷商,马上就去拜访贤者商容,连休息都顾不上。我礼贤下士,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具体贡献了多少个成语,我没有统计,但是全书读下来感觉几百个是有的。这不,开篇就贡献了两个成语。
1、澄清天下(揽辔澄清):指整肃政治,廓清奸佞,使天下复归于清平。这个成语也见于范晔的《后汉书*范滂传》:范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汉书》与《世说新语》成书时间接近,很难说范晔和刘义庆所选取的原始资料里,到底是范滂还是陈蕃在登车揽辔,不过从史料来看,这两位都不愧是反腐斗士,抱有有澄清天下之志。
2、席不暇暖:席子还没坐暖就离开了,形容忙啊。周朝时,还没有凳子,人们都是跪在“席”上吃饭、办公、接待宾客、休闲娱乐……参考小日本跪“榻榻米”的姿势,可知隋唐时我国的坐席还是主流。
1、陈蕃一生高光时刻很多,不过与学生朋友们有交集的大概会有三件事:
①初高中议论文、辩论赛常见题目:“欲扫天下,安事一室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两个相悖的论点,其实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故事。其一,就是《后汉书》: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说的是陈蕃十五岁的时候,就拥有了独自的院子(家里几代为官,不差事啊),但小伙子不讲卫生,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也不收拾(初高中男生标配),他爸的朋友薛勤来看他,忍不住批评他:少年郎,为何不打扫房间迎接叔叔我呢?陈蕃毫不羞愧,用一句豪言为自己的懒惰辩解,并流传至今,荼毒了两千年:大丈夫处事,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何必斤斤计较这一间屋子呢?
另一个故事则来自清朝的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刘蓉是清末的高官,湘军将领,有生擒石达开的吹嘘资本,他的文章在清末流传很广,也带火了“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这句话。说刘蓉读书的屋里有个大坑,他思考问题时爱溜圈,刚开始经过大坑时总绊倒,后来就习以为常了。刘爸爸怕儿子扑街,便叫小童给坑填上,继而发出灵魂拷问: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刘蓉并未被这句话触动,反而思考起人生:这突然没有坑了,走起来怪不习惯呢,看来学习开始阶段的习惯很重要啊。刘蓉虽然不在乎,可是这句话却因为他的影响力,开始被放大,到民国时演变成著名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成了学生朋友早晚要面对的一篇议论文……其实,可以肯定的说,陈蕃和刘蓉,年轻的时候,一个不打扫卫生,一个不填屋里的大坑,都挺懒,大家不要学他俩。
②全文背诵:王勃《滕王阁序》,其中有一名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个徐孺就是陈蕃去拜访的徐孺子。陈蕃被贬官为豫章太守,从洛阳一路高速赶到南昌,舟车劳顿,下属们接风的酒席都摆好了,等着跟新领导联络一下感情,结果领导要先慰问道德模范徐孺子。据多部史料记载: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说的是陈蕃在豫章时不接待宾客,只有徐孺子去拜访,才把榻榻米铺开接待,等徐孺子走了,就又把榻挂起来。由此可见徐孺子在陈蕃心目中崇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后世“下榻”一词的由来。陈蕃刚正不阿,徐孺子高自标持,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千古名篇,要整篇背诵哦。
③历史课本的“党锢之祸”。汉末的两次“党锢之祸”,都跟这货有关。陈蕃既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自然要与利益集团发生冲突,蔡邕评价他是:陈仲举强于犯上……他这一生都在与贪官污吏斗,与外戚斗,与宦官斗,还不停地戳皇帝肺管子。作为士大夫的代表,陈蕃对皇帝宠信宦官十分不满。而汉桓帝是靠宦官之力才铲除了“跋扈将军”外戚梁冀,稳固了皇位,好比是康熙靠韦小宝除了鳌拜,从此韦小宝一路高歌猛进也是情理之中。你天天嚷着皇帝宠信宦官,言下之意是桓帝昏庸,桓帝肯承认自己昏庸吗?吵吵半天也抵不过桓帝身边人的一句“结党谋私,图谋不轨”来的厉害,汉桓帝害怕皇位有失,就搞了党锢。好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以免职惩戒为主,杀戮不多,陈蕃等人名声更显。而汉灵帝称呼宦官张让为父,赵忠为母,更让信奉“事君犹事父”的士大夫们不满:我把你当爹,你却把宦官当爹,宦官们何德何能,能当我爷爷!结果陈蕃与外戚窦武谋诛宦官,却事先广而告之,警告宦官再不收手我们就要收拾你们,宦官们得以从容应对,先“矫诏”杀了窦武,陈蕃带着几十名手下与学生去“诛杀”宦官,落了个跟高贵乡公一样的下场,也引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次大规模的株连,彻底祸乱了东汉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它的灭亡。以陈蕃澄清天下之志,却谋事不密,行事不周,暴虎冯河,不免有眼高手低之嫌。搞笑的是,最后为窦武、陈蕃等人平反的,居然是“逆贼”董卓。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党锢之祸”有桓灵二帝个人情感因素在里面,也有士大夫集团向门阀士族转型的过程中与皇权的冲撞,这个有时间再叙。
陈仲举被宦官反杀2、武王式商容之闾。商容是纣王时的礼官,因为劝谏纣王戳了纣王肺管子,结果逃到太行山隐居。武王伐纣成功以后,马上去拜访他。有的史料说他拒绝了三公的任命。有的说他一眼就从毕公高、姜子牙、周公旦、周武王几人的气度之中认出了未来的天子。还有的说他是老子的老师,临终前以“齿亡舌存”启发了老子“贵柔”的思想,这个故事年龄上对不上,有人考证做过老子老师的应该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另一个商容。这些都不重要,如果您看过傅艺伟版的《封神榜》,就对武王式商容之闾一点都不奇怪了,因为电视剧里,武王娶了商容的女儿。武王去未来老丈人家看人家的黄花大闺女,不是很正常的吗?
武王抱得美人归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