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一期《昭明文选》内容中,我们知道了《昭明文选》选文是以文学性为第一位的,三观正不正,道德正不正确都是其次,我们还列举了其中的两首诗进行鉴赏。今天我们来讲《昭明文选》选文的第一大类:赋。
赋,是一种非常炫技的文体,它已经超越了文字艺术,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超然艺术境界,融合了“声律、朗诵、文字、舞蹈”等内容。我们在老版《三国演义》里,看曹孟德横槊赋诗:飘逸大气,肢体语言与声律结合,口中朗诵着诗歌,悠然凛冽的样子才是“赋”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今天看相声报菜名:“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等等,还有评述里面的“赞”有盔甲赞、刀枪赞很多种,比如《三国演义》中赞诸葛亮的语言:“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这些文字形式的源头,其实都是赋。
汉朝最重要的文体就是:赋。根据赋题材可以分为:京都、鸟兽、郊祀、畋猎、游览、物色、宫殿、江海、志、耕藉、哀伤、论文、音乐、情、纪行等等。如果按照篇幅来分又可以分为:赋与大赋。汉赋的代表其实就是所谓的大赋,篇幅长不说,还满篇生僻字,没完没了,但是融会贯通之后,会让人“上瘾”,朗朗上口,毫无佶屈聱牙的感觉,特别押韵,特别强调声律的美感。
汉赋写得最好的四个人,分别是:杨雄、司马相如、张衡、班固。他们都非常善于描写大都市以及皇家园林宫殿的繁华,这两个内容也是大赋的主要题材。在《昭明文选》中第一篇就是班固的《两都赋》,这一篇是著名的大赋。班固是东汉初年的人,东汉的首都在洛阳,西汉的首都在长安,这篇《两都赋》说的就是两座都城。前半部分是《西都赋》讲的是一名从长安来洛阳做客的人,向主人讲述长安的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后半部分是《东都赋》,是从主人的角度出发向客人讲了洛阳兴盛的礼乐制度,说这比长安的奢华要强。最终长安来的客人被主人说服,又虚心从主人哪里学会了五首诗歌,来赞美天子的圣明与时代的美好。
《两都赋》洋洋洒洒几千字,每一个字我都去研究不太现实,我不是专门做汉赋研究的学问家,只能带大家大致的了解一下汉赋,我们就挑选《两都赋》里的一段内容来看: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下之隩区焉。”
四个字一组,两两相对,无论是韵律,还是语意上都是对仗的。内容上也十分简单,主要是交代了一下长安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地形,如果用白话文把这些内容说出来,会让人觉得无聊,但是换成这种对仗的模式,进行陈述,读起来抑扬顿挫,读着读着文字内容反而会变为其次,经常会稀里糊涂的就迷失在了声律的幻境里,非常放松。
要达到这种境界其实并不困难,我们只要解决生僻字的问题就好。我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读书经常会有不认识的字,大人被问得烦了以后就让我跳着读,或者随便乱读一个字,渐渐地我发现其实乱读书反而可以读出音律来,对于小孩格律培养其实也蛮不错。
当然,这是玩笑话,现在我们要认识生僻字比原来不知道方便了多少,很多软件都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读生僻字,所以现在我们读赋的话,还是读出声来吧,你将体会到心潮澎湃或者低迷静谧的美感。
赋除了格律和语言美之外,还有一种美就是它的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赋当中修辞技巧的集大成者,短短两句话,十四个字,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画卷,仿佛深入其中,映入脑海。
的确,赋的文字之美是通过高超的修辞技法与华丽辞藻共同堆砌而成,这也给写赋带来了难度,我们当代人很少有可以写赋的,就算写出来也是一团糟,其实在晚唐时期就很少有人能够写赋了,要读好的赋,还得去《昭明文选》里面找。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在这篇文章里我为大家介绍了“赋”,您只用记住三点,第一、我们熟悉的相声贯口、评述、古典小说中的赞,她们的来源都是赋;第二,赋是一种综合艺术,一定要大声朗读出来;第三,赋除了格律之美外,还有修辞与辞藻之美。
谢谢赏阅、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