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描写山容水态,笔法灵活多变;表现楼台的壮观,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运用了对比、对仗、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两句中的“耸翠”和“流丹”,是为翠绿和赤红搭配,本来不是十分协调,但是,作者将两种颜色置于同一画面中,并不显得突兀。原因在于,翠绿和赤红这两种颜色有较强距离感,一远一近,一上一下,错开的视角提供了颜色调和的空间。“耸”字使得绿色变得立体,劲道十足,衬托出山的朝气和挺拔。“流”字使得赤红色晕染开来,如泼墨作画。这两个动词巧妙增添了色彩的动态,使得景物焕发生机,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句运用对偶、白描手法,堪称千古绝唱。视角由近及远,纵深绵延,天际线处,本是野鸭飞向晚霞辉映的晴天,但“落”“齐”字化云霞之静美为动态之壮美,霞从上到下,鸭从下到上,两相靠近,在飞舞处聚焦,直到视线的尽头。写出了孤鹜之快,也写出云霞安慰孤之鹜的情怀,平添一层感动和温暖,动态之外更添和谐和优美。“秋水共长天一色”写水天相接,抓住了色彩的协调。水天一体,大气壮阔,干脆利落,将暮色中的美感写尽,将美中的气势写足,营造了一种圆融浑然的境界。
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两句,应为全文最让人唏嘘感叹的语句,让许多在外惨淡拼搏的人不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两句均为四六字,一问一答,却是答非所问,问中有答。“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不得志的人呢?在座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之人。”这种深深的自我悲伤,怀才不遇之情自然流露。异乡举目,四面无亲。作者王勃乃天纵之才,却不得重用,作此文之后,竟溺水而亡,让人不得不摇头痛惜!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此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上两句为视觉画面景象,进而转换到下两句的听觉描写,写人声,写雁声,写万物之声。黄昏的寂静,更使声音远扬,人正归,雁知归。但“穷”和“断”字干脆利落地结束声音的扩散,悠扬之外又多了一层冲撞力。犹如海浪撞击礁石,浪花飞溅,方向回转。此处声音虽止但回声依旧。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句子的大意是: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还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作者化用东汉马援的“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片言居要,是《滕王阁序》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面对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其理想,即使在人生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在此,王勃既是勉励自己,又是勉励当时的“失路之人”,不为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就自暴自弃,而要激流勇上,永不放弃心中的理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