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优势 >> 正文 >> 正文

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寡人之于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4/7
北京扁平疣医院地图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14/8744639.html

一、15-20真题卷“文言文阅读篇目”汇总

二、分析

纵观15年至20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卷中曾经出现过的文言文阅读篇目,我们不难发现,《赤壁赋》考了2次,《兰亭集序》考了2次,其它篇目都未有过重复。可见,21年7月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言文篇目大概率不会与15至20年的篇目重复。另外,根据21年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所标注的,《荆轲刺秦王》《激褒禅山记》《劝学》《过秦论》不作为21年7月学业水平考试的篇目,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出21年7月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文言文阅读的篇目大概率为以下篇目: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必修四:《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陈情表》《滕王阁序》

三、押题训练

(一)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4.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5.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6.填然鼓之(拟声词,模拟声音。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7.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8.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9.不违农时(耽误)

10.数罟不入洿池(数:密;罟:网;池:池塘,洼地积水。)

11.斧斤以时入山林(锛子)

1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1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4.王无罪岁(罪:归咎,归罪;年成。)

1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吃;食;食物;检:约束。)

17.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二)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

(三)

1.则移其民于东(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2.凶(古义:黄河以北。今义:越南首都。)

(四)

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着。)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4.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五)

1.于

寡人之于国(介词,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介词,在)

赵氏求救于齐(介词,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和、跟)

2.以

请以战喻(介词,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拿,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树之以桑(介词,把)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3.之

寡人之于国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树之以桑(代词,指代“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第一个“之”代词,带百姓。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

顷之,烟炎张天(补足音节助词,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胜

谷不可胜食(形容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名词,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动词,能承受)

5.兵

非我也,兵也(名词,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名词,军队)

将兵万人(名词,士兵)

穷兵黩武(名词,兵力)

6.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连词,表顺承,就,那么)

则何如(连词,表顺承,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连词,表转折,却)

7.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打开)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

百发百中(动词,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动词,出发)

8.凶

河内凶(名词,荒年)

凶多吉少(名词,不吉利的事)

汉初匈奴凶黠(形容词,凶恶,残暴)

甫闻凶讯(形容词,不幸,多指丧事)

9.而

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连词,表承接,就)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连词,表转折,却)

10.如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动词,及,比得上)

王如至此,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泣如诉(动词,如同)

放六七十,如五六十(连词,表示选择,或者)

其如土石何(固定句式,“如……何”译:把……怎么办呢?)

万事如意(动词,顺,符合)

(六)

1.直不百步耳(直……耳译:只是……罢了,不过……罢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译:这和……有什么不同。)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3.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句)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句)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句)

6.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七)

弃甲曳兵: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败北逃跑时的狼狈相。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1、()曰:“寡人之()国也,尽心()。()(),()()其民于(),移其粟()河内;河东凶()()。()邻国之政,()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多,何也?”

  2、孟子对曰:“王()战,()()战喻。填然()(),兵刃()(),弃甲()兵而(),()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曰:“不可!()不百步耳,()亦走也。”

4、曰:“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不()(),谷不可()食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民()()()()无()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也。

6、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狗()之(),()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之(),()之以()之(),()白者不()()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

  7、狗彘()人食而不知(),()有()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也。’()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天下之民()焉。”

文言基础知识

1.(·舟山市白泉高级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乃尔是过与?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二中学高一月考)找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数罟不入洿池

3.(·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以移其民于河东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B.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

4.(·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然而不王者②今漂沦憔悴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⑥暮去朝来颜色故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吾从而师之⑨门前冷落鞍马稀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

5.(·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B.洛阳亲友如相问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填然鼓之

D.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福建福州市·高一月考)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④小学而大遗

⑤朝避猛虎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⑦吞二周而亡诸侯⑧囊括四海之意

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

7.(·元氏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孟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

8.(·石家庄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秦王还柱而走B.拔剑切而啖之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会考仿真练)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9-13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养生命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C.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密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饿死的人10.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至于幽暗昏感而无物以相之B.填然鼓之吾得兄事之C.弃甲曳兵而走剑阁峥嵘而崔嵬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徘徊于斗牛之间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弃甲曳兵而走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请以战喻

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3.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谨慎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者顶着东西了。B.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者顶着东西了。C.谨慎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者顶着东西了。D.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者项着东西了。

(参考答案)

1、(魏国都城在大梁,梁惠王即魏惠王)曰:“寡人之(对于)国也,尽心(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黄河以北的地方)(荒年,谷物收成不好),(就)(使动用法,使…迁移)其民于(黄河以东的地方),移其粟(到)河内;河东凶(也)(这样)。(考察)邻国之政,(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更)少,寡人之民不(更)多,何也?”

  2、孟子对曰:“王(喜欢)战,(请允许我)(用)战喻。填然(名词活用为动词,敲起鼓来)(衬字,无义),兵刃(已经)(接触,交锋),弃甲(拖着)兵而(逃跑),(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用,凭)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曰:“不可!(只是,不过)不百步耳,(这)亦走也。”

4、曰:“王如知此,则(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谷不可(完)食也。(细密)(网)不入(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使民(供养)(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动词活用为名词,死了的人)无(遗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开端)也。

6、五亩之宅,(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帛矣。鸡(小猪)狗(猪)之(蓄养),(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凭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错过)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古代学校名称,商朝称“序”,周朝称“庠”)之(教化),(反复陈述)之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之(道理),(通“斑”)白者不(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名词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者,(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7、狗彘(吃)人食而不知(制止,约束),(通“途”,道路)有(饿死的人)而不知(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年成)也。’(这)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岁,(那么)天下之民(归顺)焉。”

文言基础知识

1.(·舟山市白泉高级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乃尔是过与?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是”起到提宾作用,“尔是过”应为“过尔”。

A.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而于邦内谋动干戈”。

B.状语后置句,“以”是标志,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C.省略句,“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省略介词宾语。

D.宾语前置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应为“未有之”。

故选D。

2.(·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二中学高一月考)找出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数罟不入洿池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无”同“毋”,不要。

B.“涂”同“途”,道路。

C.“颁”同“斑”,斑白,头发花白。

D.没有通假字。

故选D。

3.(·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以移其民于河东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B.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爱,吝惜。

故选D。

4.(·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然而不王者②今漂沦憔悴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⑥暮去朝来颜色故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吾从而师之⑨门前冷落鞍马稀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

D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现象掌握的能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时代因素造成的。因此,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会遇到大量的古今同义词。虽然汉字的形状自古以来没有太大变化。然而,它们的含义却大相径庭。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这在意义理解上有很大差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古今同义词的区别,就会造成翻译错误,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掌握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注意发音上的差异。第二种方法是注意语句的停顿。第三种方法,注意文章的上下文。第四种方法是注意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①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一个词,表转折。

②憔悴: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古今相同。

③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④得志:获得成功。古今相同。

⑤报怨:古义,报仇;今义,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⑥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⑦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⑧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⑨冷落:冷清;不热闹。古今相同。

⑩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故选D。

5.(·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B.洛阳亲友如相问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填然鼓之

D.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斯天下之民至焉: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焉,语气词,了。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哪里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B项,洛阳亲友如相问: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如,连词,如果。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如,连词,如果。

C项,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响战鼓。然,助词,…的样子。

D项,则移其民于河东: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于,介词,到。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于,介词,比。

故选B。

6.(·福建福州市·高一月考)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④小学而大遗

⑤朝避猛虎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⑦吞二周而亡诸侯⑧囊括四海之意

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

C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履,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名词作动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五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衣:名词作动词,穿。

④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⑤朝避猛虎:白天躲避猛虎和长蛇,朝,白天,名词作状语。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亡:使(诸侯国)灭亡,使动用法。

⑧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囊,像用口袋一样,名词作状语。

故选C。

7.(·元氏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孟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

C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C项,“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说法错误。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所以,应该是“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

故选C。

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最后,要重点掌握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8.(·石家庄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秦王还柱而走B.拔剑切而啖之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承接;D项,连词,表递进。

9.A10.D11.A12.C13.B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