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仅用一顿饭工夫就写出了《滕王阁序》这种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我严重怀疑他是穿越回去直接背出来的!
别人呕心沥血,穷尽一生可能才有几句的绝世佳句,他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在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就信手拈来了这么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在炼字上做到了浑然天成,几近鬼斧神工。
这几个词看似寻常,却如同天生就应该放到一起一般,无一字不和谐、无一字可更改!单句看,既完成了景色的描绘:上方的晚霞在坠落,下方的孤鹜在高飞,恰好在同一水平线上平齐;上方的天空和下方的秋水颜色一致,宛如一体。营造出极致的空间感和美感。
又同时完成了句内对偶与句外对偶: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落霞孤鹜齐飞,再对秋水长天一色!
更厉害的是,它描绘的是一个天地平分,万物均衡的画面,而此句恰恰出现在全篇中间的位置,以上文为铺垫,以下文为余韵,文章读到这一句,正正是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此精巧、如此意境、如此璀璨的名句,你说就算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文豪,他该想多久算妥当?这么一句想十天半个月绝不夸张,就算文思盛时,也该反复推敲大半天吧?
可王勃偏偏随手就写出来了,无一字生涩、无一处瑕疵(孟郊、贾岛、姚合已哭晕在厕所),若说是妙手偶得,这区区七百多字的文章里“妙手”出现的次数也太多了吧!这句还只是一个开始!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此句之绝,绝就绝在“渔舟唱晚”四个字,前溯五百年,后推一千年,所有写渔家画面的词句竟无出其右者!意境上能与之对等的唯有“渔歌互答”一句,但若论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此句已经无敌。不信你看输入法,输入渔舟,联想出来的是唱晚,输入渔歌,联想到的还是唱晚(范仲淹哭晕在厕所)!
说说这四个字做到了哪些高明之处:在炼字上,字字珠玑,字字有用意,笔墨精简而意蕴悠远。能唱的自然是歌,故而不写“渔歌唱晚”,只以舟字勾勒形体。“渔歌互答”是虚的,只有意境而无载体,“渔舟唱晚”却前实后虚,以渔舟之实行唱晚之虚。
在意境上,为什么要唱晚?因为打渔到深夜。在何地唱晚?在舟中。广阔天地里渔夫驾一叶孤舟在江上飘荡,夜色沉沉,而他的歌声在夜色中悠扬。不说孤独已孤独,不说寂寞已寂寞。无需互答,人已茕茕。
而这么犀利的四个字,只是他一挥而就的七百余字文章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整篇文章都用时很短!
如果说别人为了一句佳句要苦等灵感,待天时地利人和皆全,王勃这就是“信口吟成尽佳句,一山还有一山高。”你以为已窥尽全貌,却不知道他的才华像重峦叠嶂,遮天蔽日。
你站在山外看,影影绰绰捕捉到一点都觉得惊为天人,其实走进去你就会发现他没展露出来的东西比展露出来的还要更精彩!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句贯通了全篇气脉,极合初唐气象。
那是一种变天击地、无所畏惧的气象,初唐上承乱世,下启盛唐,当时的国家气质是一种历经磨难后对未来充满激情的极乐观的气质,而事实上这个国家的人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接下来的盛唐,中国达到了古代世界历史地位的顶峰,万国衣冠拜冕旒,世界文明仰中华,近到交趾、新罗、百济、高句丽、倭岛,远至南洋、大食、欧洲,无不慕大唐衣冠。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初唐时全体国人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之上的。
唐前的胡人乱华南北对峙,给了汉民族最幽暗的时光,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这股“穷且益坚”的精神,也正是在“青云之志”的鼓舞下,唐人才完成了从个人到国家的升华,得以浴火重生!
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相近的是什么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汉末乱世走出的曹操期待一个盛世,千年后一个唐人和他相应和。
除了时代背景,还要看王勃的个人背景。作《滕王阁序》时,王勃正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期。更离奇的是,没过多久他就死了。当然,那个时候的王勃还不知道这一点。
在王勃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他入京的第四年,当时他在沛王李贤府上,正是人生得意的时候。沛王和英王斗鸡,王勃犯了文字瘾,随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这本是一篇平平淡淡的文章,却彻底改变了王勃的命运。
也许是血淋淋的玄武门之变让兄弟争斗变成了李唐皇家的一个禁忌,也许是“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一句勾起了唐高宗某些不好的回忆。总之唐高宗听到后,勃然大怒,就把王勃削职为民,轰出了京城。
后来补了一个参军,又因为私杀官奴,被抓起来下狱。出狱后去探望父亲。父亲当年被他连累,已经被贬为了交趾令,在现在越南北部,穷山恶水。
这就是王勃当时的处境。二十四岁,人生已几起几落,现在更是落落落落落落落。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青云之志”,这就是王勃,这就是初唐。
说完名句,再说典故。大家都知道《滕王阁序》用典丰富,可你们知道这七百多个字里到底有多少个典故吗?
简单列举一下:
1,“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3,“宾主尽东南之美”东南之美:据《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4,“腾蛟起凤”:据《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5,“孟学士之词宗”: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6,“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据《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指滕王李元婴。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故以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据《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是不是光扫一眼都觉得眼晕?但这些竟然都是王勃在一顿饭的工夫里、一气呵成运用进他的文章的!而且完全没有为用典而用典的凝涩意,反而一点都不着痕迹,不落窠臼!
在一篇短短的《滕王阁序》中挤进了这么多典故,不但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拥挤不堪,还安排得圆融无比、让这短短七百余字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按理说就算文思泉涌、就算是人形自走百科全书、就算百年一遇的天才,像这样一个个典故拣选得来,一处处呼应安排得来,完成这样一篇妙到毫颠的文章,用上半年是不奇怪的。
但他就是一顿饭的时间写完了。文不加点,倚马可待,不刊之论。有人说王勃用了二十年写了别人一辈子的文章。我看他起码用了一顿饭写了我九十九辈子的文章,可能还不止。
所以当我站在南昌的秋水广场,遥望对面的滕王阁时,我不禁一声大叫:王勃!你真不给人活路!
流涎化玉,吐气成珠,一身文章骨,一生不凡人。
奇哉王勃!岂非穿越者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