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来历也是如此,一个被轻视而薄有文名的路人,抢去了原来该是阎都督女婿的风头。但是又能抢的这么洒脱,抢的千古流芳。王勃少而有才,然而恃才傲物。而他的这个恃才傲物又和开元天宝年间的李太白不同。生前并无帝王赏识。也没有君前做清平调的可能。当然和李太白比起来,王勃的诗风和文风也更稳重。
这篇滕王阁序就是典型的体现。尽管才气充盈,典范雍容;但却没有李太白的那种横空出世,飘逸无伦的谪仙气派。不过也正因如此,此文成了多少怀才不遇的书生引以为况的同情之语。当然,算起来拍起马屁的时候,王勃的“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还是比谪仙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矜持的有气节多了。王勃的出身,可以说是“六世冠冕”、“家富坟籍”。他的祖父王通是大隋著名的文士,也是后来被李家二郎恨得咬牙切齿的魏征的老师。
所以说这样的家族出一个——“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其后“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这样的神童也是顺理成章可以解释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神童一旦成年而并没有泯然众人,颇有才情抱负;而现实环境是,唐初时节,对于旧朝的这些豪门正在重点打击。当时为相的李义府就游说唐高宗下诏,旧朝的七姓十家的豪门不得内部通婚和潜相勾联。王勃也因此而失去了世家子弟特有的荐举路线。
初唐四杰里,杨炯也是制举出身,但是他是童子科。很难想象十岁的小孩子如果没有过硬的举荐人是如何待制崇文馆的。骆宾王出身蹭蹬,幼丧父,但也是神童名声傍上了道王李元庆而入仕。而卢照邻虽然也是七姓十家中的范阳卢氏出身,但是也傍上了邓王李元裕后走入仕途。只有王勃的上进之路是疯狂的投文各位大佬,试图博取进身;而最后还是应了幽素科制举后,得到了朝散郎的微末小官。
唐代的制举很乱,幽素科并不是正规的明经、进士。其中含义似乎是简拔幽隐隐士的特殊考试。所以应制后也不过只能授一个从七品上的朝散郎。这个显然不是王勃所甘心的。而之后王勃也试图傍上沛王李贤做侍读。沛王李贤就是后来史书有名的章怀太子。如果顺利的话,王勃这步棋意味着未来的将相之路。但是因为一时手贱替李贤写了斗鸡的檄文,被高宗李治认为是离间兄弟关系,而迅速的贬出王府……后来又在虢州参军的任上涉嫌杀害自己的逃奴而丢官并差点丢命——如果不是遇上了大赦的话。最后在27岁的青春岁月中远赴交州看望父亲的归途中溺水惊惧而死。
毕竟,王子安不大可能预料到某时某地某人组织了一场宴会。所以,都督颜公之雅望,王将军之武库,孟学士之词宗之类肯定是当场造的句子,这个无疑。然而这些句式词汇,自然可以是从前就积累了的。至于其他的呢,结尾那些套话,简直不能再像满分作文必背段落;抒情的部分,其实也没有太多新鲜货色;写景的句子,什么鹤汀凫渚,桂殿兰宫,都是烂熟的东西了;单就名句而言,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说不定是为了湖南准备的句子,落霞孤鹜,说不定是读庾子山集的时候就仿出来的得意之笔,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也可以是读史书时的批字。
这里就想说,作为一个有时也票友写诗的小学生,还是体会得到有一些突发的灵感,并不是很容易凑足全篇的。更多是储备起来,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好好发挥。比如戴复古偶得佳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夕阳山外山”,很久以后又是一个偶然,才对出了上联,“春水渡旁渡”。再比如李贺同学,搜集一袋子诗句回家拼图玩。像陆游,有时为了名句凑足一篇,反而生硬了。而当肚子里有了许多材料后,运笔如飞似乎也不是听起来那么难了。尤其是作一个首尾完备内容充实的长篇时,存货们各自找到位置,把一篇文章妆点得十分漂亮,这几乎就是一种二手的灵感带来的文思自来水涌。王子安作为一名文章自命的青年才俊,处处留心颇有收获自然理所当然。
所以说,王子安固然才气逼人,素材积累上的加分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再有,单看滕王阁序平淡的章法,就知道精心准备的可能并不大了。所以说,事先准备一篇文章,这可能不大。但基础的准备,那是必然的。再蠢的人考场命题作文,也都事先识了字的。话说回来,料敌先机,莫过于事事准备停当,以不变应万变。要知道古人都是奔着终生成就去的,不指着今年明年几首作品结个集子拿个什么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