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是我们高中时代所学的一首优秀古诗词,从古诗词的角度上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更为准确的是这篇文章是南北朝时代盛行的“四六骈文”,这种文章的格式非常严格,要求文章之中的正文部分都必须采用四个字加上六个字组成一句话,对于作者要求奇高。
王勃是唐朝初年的四大才子之一,他在刚刚满二十岁弱冠之年的时候就写下了这首骈文力压盛唐之作,光彩照耀了整个后世,就连遣唐使之中的日本人看了之后都感叹中国自古出少年不是没有道理的,而这篇序言出现之时其实也是有着其他作品的。
比如在《滕王阁序》之中王勃本人后面记录说自己的这篇小序在那些真正的大文豪面前不算什么,只能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所以还有二王的“赋”和“记”在唐代流传,只不过后面这两篇文章失传,只有王勃的序保存了下来,明清文人更是直言消失原因是因为质量不够。
在唐代以后的文人看来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实在是超出了同时期赋和记的佳作,而其中的原因却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为何王勃当时那么贫贱的身份写下的作品却能够击败真正官僚之文章,成为唐代中国骈体文不可逾越的山峰呢?
少年文豪王勃的初试
王勃的《滕王阁序》从问世就带动了王勃这个人自身的名气,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些神童到底谁更加厉害?在这个比较过程之中对于王勃的年纪就开始清查了起来,五代时期研究唐代文人的著作之中说王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有14岁,宋朝文人著作《太平广记》说只有13岁。
清朝的时候又有人说王勃已经20岁了,到元朝蒙古人学者说自己认真研究各种史料之后得出结果是王勃那个时候已经是29岁的年纪了,当代的学者则是说那个时候的王勃刚好20岁,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规律:越靠近唐朝的人说王勃的年纪越小,元明清这三个朝代则是往大了的说。
其实不管结果怎么样,大家心里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滕王阁序》之中十分清楚的写了王勃在这些长辈面前自称是童子,而且《旧唐书》之中也是说年纪接近弱冠,所以那个时候的王勃年纪应该就是在16岁到19岁之间,这样才符合他童子和接近弱冠的年纪。
十几岁的年纪就在地方大官面前这样表现自己,文章之中的用典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如战国时代的孟尝军,西汉的李广,冯唐,名剑之中的紫电青霜,东汉的梁鸿,晋朝的兰亭,这些都是有名的,其他冷门的更多,对于典故的正用,倒用,明说,暗示,从各个方面将才华展示的淋漓尽致。
一篇序文照顾万千情绪
《滕王阁序》之所以能够引起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除去王勃本人的才华之外,那就是这篇文章照顾了很多人的情绪,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是中国人是一个极度重视感情的动物,这个特点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时候能力不重要,但你只要将各种复杂感情问题处理好了,你就是成功之人。
当然,处理各种复杂感情问题到今天也成为了能力的一种,有的人将其称之为“情商”,若从现代社会学之中情商的角度去看待一千多年之前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场景,然后再去分析这篇文章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之中受到推崇,那就是因为王勃是一个智商和情商兼具的人。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就会知道王勃的情商简直是不要太吓人,开头先是将这里举行宴会的人一顿猛夸,说这里是人杰地灵,说这里吸引来了瑞兽龙凤,自己一个小童子简直就是开了眼界,这一顿猛夸让这些达官贵人很舒服,也就让这篇文章有了流传下去的必要。
猛夸这些人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那就是让这些人无偿的为王勃去宣扬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本来就很优秀,宣扬这篇文章之后就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因为这些达官贵人被夸的内容是位于最前面的,看起来是替王勃做宣传,但自己也是天下闻名,王勃的情商和他的笔做到了双赢。
这是王勃照顾贵人的一个多元性,至于能够让这篇文章流传千古的原因还要去看他的时空性。王勃在文中首段塑造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形象,让追求功名之人有了向往之心,在文章中间部分描绘自然瑰丽景色,让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能够幻想其中美景。
最后在文章末尾塑造了武将之中的少年英雄终军让想要投身军队的人有了期盼,同时也塑造了文臣之中李广,屈原,贾谊这些有大才而怀才不遇的情节,这些怀才不遇的人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巨大群体,他们可以在王勃文章之中找到共鸣,抒发自己情感之后感叹这真是一篇好文章。
总结
先不管哪个时候写下《滕王阁序》这篇千古雄文的王勃到底是十多岁还是二十多岁,光是从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照顾到了的各种群体来看,王勃比许多活了一百岁的老儒生要强太多,各种感情筹码让人不得不抓住,各种奇幻景色让让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各种富贵人家奢侈生活让人不断往上爬,以上种种,功名利禄,景色感情无论过去了千年还是万年都不会过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