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优势 >> 正文 >> 正文

89岁的文征明,7次国考名落孙山为何能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5/1/19

在明代,有一个小孩,七岁还不会说话,家人和乡亲都以为这孩子八成就是个哑巴!可是,军人出身的父亲,并没有嫌弃这个不幸的孩子,依然给予充分的关爱。这个孩子直到11岁,才开口喊爸爸、妈妈。后来上私塾,结交文人学士,参加国考。

勤奋好学的他,尽管每次国考都铆足了劲,就是不中!结果放弃国考,与吴中三位好友切磋书画,醉心山水,在书画界,享有诗书画印“四绝”的美誉,成为明代书画界的一代宗师!他就是位居“吴中4才子”之首的文征明!

文征明,在中国的书法史上,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仅书法方面,给后人留下来《滕王阁序》《小楷落花诗卷》《草堂十志等名篇》!他在书画上的成就,不只在明代,无人能出其右,就是在历代,能超过文征明艺术成就的,也是鳞毛凤角!

也许有很多人不理解,直到11岁才开口说话的文征明,而且七次国考均以失败告终,为何能成为书画界的翘首?编者就一一与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第一点,文征明是不幸的,11岁才学会说话将意味着什么?并且表现出行为木讷,动作迟缓,在他人看来,或许就认定为一个“废物”!

然而,文征明又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双好父母,特别是他的父亲,对孩子非但没有冷眼相待,反而关爱有加。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父亲对这个在他人认为是“哑巴”、“废物”的儿子,给予了更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安慰!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给予孩子特别的关爱,使儿时的文征明,有了更好的成长和进步的空间。虽然11岁前还不会说话,但父亲发现他喜欢舞文弄墨,就在该方面悉心关照,从而为他奠定了书法方面的基础。

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合格的第一人老师!稍大后,文征明正式拜著名的山水画家沈周学习国画,又拜李应祯学习书法。

李应祯,明代官员,著名的书法家,人称李少卿,书法崇尚王羲之和欧阳询,风格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自成一家。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至关重要!

文征明遇见李应祯这样的好老师,也是他前世修来的福气!这位李老师,倾其所有的资源和能耐,潜心栽培这位弟子。他让文征明初学欧阳询的《九成宫》。

几年之后,文征明的楷书功底已是相当的了得,进而转入了王羲之的行书。而文征明的书法造诣,就体现在小楷和行书上。

观其文征明的行书,从点画到结构,乃至章法,无不流露出王体书法的形态韵致。起承转合,随性而为,功力使然!

文徵明的小楷,用笔劲利,入木三分,深得欧阳询的险劲。唯如此,亦具备晋人小楷的风神俊朗。在形与神上,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小楷落花诗卷》是文征明的小楷代表作品,尽显欧阳询瘦硬之风!

对于艺术的学习,从来都不是闭门造册,而是深入实际,广泛交流。文征明在书画探索中,与唐伯虎、祝枝山等人交往甚密,醉心于山水之日,便是书画艺术的交流之时。

从文征明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的文人风骨,这从他的点画与字里行间中,便能找到答案!

用笔铿锵有力,不拖泥带水,行气十足,行云流水,这正符合行书的用笔精神。

当今时代,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难免产生心浮气躁的心里,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指责、攀比之心,是束缚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文明社会的进步,应该推动教育观念的进步。文征明的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不忘修身,这一点尤为关键。修身,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上,需要有高度、有层次。对艺术需要热情,对待他人,更需要热情,如此,书法艺术才会有更高的境界,才有更开阔的视野!

艺术都是相通的!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