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一首凄美的边塞词把征人望乡写得悲凉凄婉,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5/4/10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继位以后,国家开始走向积贫积弱的趋势。虽然明面上一片歌舞升平,但实际上已危机四伏。此时的文风仍然沿袭着晚唐五代时期的余习,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已察觉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政治上发起了“庆历新政”,在文学上发起了“古文运动”。在文学创作方面,豪放派词风兴起,一改过去低沉婉转的词风,转而变成慷慨奔放的文风,这类词作把国家、社会重大事件反映到词里,以表达词人对家国的关怀和忧思,范仲淹的《渔家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接下来一起欣赏宋朝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写这首词的时间是在仁宗康定元年(年)八月,彼时他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第二年(年)四月又调知耀州(今陕西省耀县),他的这篇脍炙人口的《渔家傲》便创作于这个时期。根据宋朝人魏泰的《东轩笔录》所说,范仲淹在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阙,这些诗歌皆用“塞下秋来”为首句,描写边塞的劳苦,欧阳修常称其为“穷塞主”之词,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

词作上阙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的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名了写作的季节。“风景异”三个字概括地描述了延州的秋天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范仲淹本人是苏州人,他对西北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比较敏感,故用了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的意思。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且看下句。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到秋季到来的时节,北方的大雁会飞到南方避寒。在古代传说中,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就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词作中的“衡阳雁去”就是化用这个传说而来的。“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丝毫没有留恋的意思,这里侧面描写了延州秋天的寒风萧瑟和满目荒凉。反过来,延州这一地带荒凉的景象,尽在群雁“无留意”三个字中表现了出来,更显词人笔力遒劲。

“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延州傍晚边地的景象,所谓“边声”,《文选》载李陵《答苏武书》中云:“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特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重的悲凉氛围,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嶂里”写延州周围的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包围之中。下句牵引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词人在“长烟落日”后紧接着写了“孤城闭”三个字,气象更是与众不同。词中的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词人目之所及,边声、号角声则是词人耳之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接起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幅充满着萧杀之气的边地风光画面,尤其是“孤城闭”三个字隐隐流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大概与宋朝重内轻外的政策有关。

宋朝建国后,为了避免“陈桥兵变”事件的重演,遂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布在全国各地。在边疆政策上则是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要讨伐,然而事起仓促,导致出现了将不知兵,兵不知战,屡战屡败的情况。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另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然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的局势才得以稳定下来,就这个战争的态势来说,延州仍是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个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宋军的军事态势,突显了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作为战争指挥部所在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了,表现了事态的严重性,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词的下阙着重是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自我抒怀,他身负重任,防守边疆,天长日久,难免会起乡关之思。文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换句话说一杯浊酒消解不了浓浓的乡愁。那乡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燕然未勒归无计”给出了答案,这句是用典,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上这座山,“刻石勒功而返”(《后汉书·和帝纪》)。词的大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又谈何容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写边地的夜景,这句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凄切悲凉,唐代的边塞诗里经常提到它。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的“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在苦寒的深夜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也铺满了白色的霜,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都给人凄清悲凉之感。如果词人在深夜里能够安然入睡,这些应当既听不到也看不到,然而他却听到了也看到了,这就很好地引出了下句。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人不寐”承接上句,表明自己整夜未眠、徘徊于庭。文中的“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联想到征夫,总收全词。将军为什么整夜不眠呢,以至于增添了不少白发,很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所造成的。那么征夫为什么会落泪呢?大概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吧。他们和将军的情感是一致的,都希望尽快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战争的局势又没有进展,羌笛悠悠之夜,难免会想起家中的妻儿老小。爱国的情怀和浓浓的乡思构成了此刻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思绪。征人心理的矛盾思绪通过词人对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显得苍凉而悲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