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01引言飞将军李广不但是将门之后,而且还是西汉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抗匈名将。在后世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关于李广的描写,因此不少读者对李广非常熟悉。可是李广虽然出征沙场半生,功勋卓著,但却始终未能被封侯。这引起了了后世人对这一问题的持续争论,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李广设传,对他的平生事迹记述的颇为详细,可是却并没有直接给出李广未能被封侯的答案,只是留下了那句感动无数后人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初唐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把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争论推上了新高度。那么李广难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02功勋VS性格VS运气古人和今人围绕“李广难封”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上千年时间,总结起来,李广难封的原因大概有三种主流观点:功勋不够,性格缺陷和运气不好。李广历经了文帝,景帝和汉武帝三朝,期间多次参与西汉对匈奴作战行动。持此观点者认为,纵观《史记·李广列传》,李广对匈奴作战,取得的战绩都是小胜乃至惨胜,其功勋不足以封侯。李广曾因战败被汉武帝削职为民,赋闲在家。后来李广在家乡外出打猎,偶遇喝醉酒的霸陵尉,这个人认为李广已经没有官职,坚持不放行,李广只好悻悻而归。后来李广重新被启用,他将昔日对自己失敬的霸陵尉调如军中处斩了。论者认为李广作为将军,心胸格局太过狭隘,性格缺陷是他难以封侯的原因。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李广之所以多次无缘封侯,是因为他运气实在太差。仅以李广生前最后一次出征为例,多年征战匈奴的李广和他所率大军竟然因为迷路而没有准时抵达战场,以至于他最后含恨自尽,运气不可谓不差。综合来看,相比于后起之秀卫青和霍去病等人,功勋不够才是李广难封的最关键原因。而本文认为李广功勋不够,以至无缘封侯,和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军事战略,以及李广在该战略中所处的位置有着莫大关系。03汉武帝对匈奴军事战略汉武帝即位之初,继续延续文景时期休养生息的策略,并且实行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进而加强了西汉朝廷对地方郡县的控制。经过文景二帝和汉武帝几十年的养精蓄锐,西汉已经变得强盛起来,面对匈奴的频频侵犯,汉武帝终于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从元光六年秋,汉匈首次爆发战争,到元狩四年匈奴远走异域(公元前年—前年),汉匈两国在十年间总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战争,分别为:1.元光六年(公元前年):卫青兵出上谷(今属河北);公孙敖出代郡(今属河北);公孙贺出云中(今属内蒙);李广兵出雁门(今属山西)2.元朔元年(公元前年):先由卫青兵出雁,李息兵出代郡,然后二人经云中迂回至陇西,夺河南地,即河套平原。3.元朔六年(公元前年):公孙贺、公孙敖、李广、赵信、苏建和李沮共六位将军跟随卫青兵出定襄(今属内幕),北击匈奴,匈奴大败,单于率匈奴北走大漠)。4.元狩二年(公元前年):霍去病兵出陇西,李广随张謇出右北平,李广正是因这次出兵失利才含恨自尽。5.元狩四年(公元前年):卫青经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共击匈奴,匈奴大败,随远走异域。从全局来看,西汉在和匈奴最后十年的战争中,总体上都胜利了,并且还出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常胜将军,他们为西汉彻底打败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都被汉廷封侯。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西汉十年间对匈奴作战的军事战略的话,就不难发现李广,韩安国等人其实是西汉取得重大胜利背后的无名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广其实就是西汉对匈奴的军事战略李的“牺牲品”。上面的五次战争中,除了第一次是西汉四位将军兵出四路外,其他四次其实都是合兵一处北击匈奴,其余各部只能算是疑兵。第一次对匈奴作战中,即元光六年,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分东西两路北击匈奴(李广和公孙贺在西,卫青和公孙敖在东),除了卫青取得小胜以外,其余三人均被匈奴打败,战后被废为庶人。后面四次战争中,均有卫青,霍去病在西路率主力北击匈奴,而东路实际上是用来牵制匈奴人的。由此不难看出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军事战略——重西轻东,集中优势兵力和匈奴决战。匈奴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可以在大漠之中频繁迁徙,实现快速机动转移。因此集中西汉主要兵力,力图力战定乾坤是最好的办法。事实上,在几千年后,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灭元的军事战略也大体如此。04李广在该战略里的作用那么李广在这个大战略中的定位是什么呢?这和李广难以封侯又有怎样的联系?十年的汉匈之战最终证明,雁门和代郡是匈奴主力活动的地区,这也是卫青和霍去病多次在这里和匈奴作战的原因所在。在武帝时期的第一次汉匈作战中,李广就曾兵出雁门,结果遭遇十倍于己的匈奴军队,最终李广军全军覆没,连他本人都被活捉(后机智逃脱)。事实上,这一次不单是李广军,其余三支汉军也都是西汉对匈奴的试探,因此兵力总量并不算多,李广不可能建功。可是后来卫青和霍去病在雁门,代郡附近北征匈奴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方面,卫青和后来居上的霍去病所率均为汉军主力。另一方面,东路军在全力牵制匈奴以配合西路战场。而这时候李广在哪里呢?他大部分时间就被汉廷安排在东路防御匈奴。第一次对匈奴作战失利后,李广丢官回乡,后来东路渔阳(今属北京)的韩安国作战不利,西汉东路边境遭匈奴突破,于是汉武帝想起了李广,重新起用他,并任他为右北平太守,去东路接替韩安国。李广驻守期间,“(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广列传》),强有力的配合了卫青等人的作战行动,但这也导致了李广直接建立功勋的机会(西汉以斩获敌军首级数量记功)。所以说,在西汉“重西轻东,集中优势兵力和匈奴决战”的军事战略中,东御匈奴的李广其实是幕后无名英雄,或者说是”牺牲品“,而西汉以斩敌首级数量论功行赏的单一记功体系对李广和整个东部战场的军士而言的是不公平的,这也是李广因功勋不够而难以封侯的关键之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