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介绍 >> 正文 >> 正文

鹳雀楼穿越时空的文化地标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2/12/30

1

作者:赵克红

“文因楼成,楼借文传”。中国的许多历史名楼,皆以其奇美之景,形胜雄伟,引来了古今无数文人歌吟诵唱。因诗文名篇的流传,使这些楼声名远播,能够跨越千年历史风雨,一次次地经过修葺重建,展现风采。文学名篇与风景建筑之间互相依存、互为映衬,一直都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鲜明特色,从而毫无疑问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图片来源:央视网新闻田宏

作为名楼之一的鹳雀楼,据说是在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相继修缮之后才开始修复的,不过这丝毫都未曾黯淡它为后人留下的光彩。登临鹳雀楼的梦始终生长在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反复召唤中。

这一天,来得不算太迟。我穿过那些千古诗句终于来到鹳雀楼前。宏大的盛唐广场,在古典建筑的萦绕中,大唐的非凡气度,仍旧闪烁着历史的豪迈光影。鹳雀楼,这个被一首唐诗熠熠照亮的名字,在王之涣的题咏里有了灵性,被人们铭记了一千多年。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雄伟壮观、结构精巧,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具柳林之秀,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文人骚客兴致而来,登临作赋,尽显才华!

图片来源:央视网新闻田宏

鹳雀楼门楼上高耸着“文萃李唐”的大匾额。左右立柱上镌刻着由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的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好一派恢宏气势。登上鹳雀楼顶层的平台俯视前方,但见绿野平畴,隐现在薄雾轻纱之中。微风徐徐,斗拱飞檐上的风铃叮当作响,激荡起我无尽的遐思。曾目睹过北周的烽火狼烟,浸润过大唐的盛世繁华,冷眼过五代的战乱纷争,熏染过两宋的金风细雨,最终毁于元初凶悍的蒙古铁骑之下的鹳雀楼,直至公元年才得以风采重现,见证了曾经的风云变幻。

我们登至楼中厅堂,一尊尊蜡像活灵活现:女娲补天、嫘祖缫丝、舜陶河滨、大禹治水、关公立马……再现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从河东沃土摇曳而来、薪火相传的璀璨历史。

图片来源:央视网新闻田宏

穿过雕梁画栋,信步楼台,但见西南隅矗立着王之涣的铜像。诗人左手持卷,右手挥毫,胸有成竹,笔底生风,千古佳句仿佛刚刚写就。正所谓“诗因楼出,楼因诗名”。崔颢与《黄鹤楼》,范仲淹与《岳阳楼》,王勃与《滕王阁序》等,无不是名诗与名楼的珠联璧合。王之涣无愧是鹳雀楼不朽的魂魄。诗人将尽收眼底的景象拢收笔底,将充塞胸臆中的万端意象化入诗句,目力望穿千里,笔力荡开遮断望眼的片片浮云。

图片来源:央视网新闻田宏

于是,我似乎可以看得更远,透过历史的尘烟,看到了那个赋予鹳雀楼躯体与血肉的人。驻守蒲州城的北周将军宇文护,也许熟视了那鸟鱼相残的一幕。而后,他若有所思,内心有了一种巨大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蒲州的地盘实在是小如一粒弹丸,就像诸侯列国嘴边的肉屑。蒲州前有悍敌,后临黄河,只要战事稍有懈怠,立时就将身陷绝境。也许是这里成群起飞的鹳雀,引发了大将军的奇想:在河中的洲渚上建一座登高瞭敌的瞭望楼吧,未雨绸缪以作防御,这也算是对百姓的一种安抚!于是,当一座巍峨的高楼矗立时,大将军又一次听到了鹳雀飞翔时的鸣叫声,当即就将此楼命名为鹳雀楼。

如果说是北周宇文护将军给了鹳雀楼躯体和血肉,那么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到来,则赋予了鹳雀楼“灵魂和生命”!

诗人在去长安的途中,经蒲州小住的一个傍晚,他信步出城,登上了鹳雀楼。巍峨的中条山绵延起伏,从东北向西南逶迤而去,在山的尽头,晚霞似火,落日熔金。望着那落日衔山、水天相接的瑰丽景象,诗人不觉已陶醉其中了。是的,太阳将要收去它的余晖,落到大山后面去了,但一泻千里的黄河仍以它雷鸣般的轰响和一往无前的力量滚滚向前,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久宿的大志、开阔的胸臆、激荡的诗情,在此时喷涌而出,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与鹳雀楼合二为一,感召出隐藏在时与空的神奇魔力,成就了物与人的千古盛名。此后的一千多年,虽然到过此地的诗人无数,写过此楼的诗词也无数,却终无人超越。

唐朝已经很久远了,但王之涣仿佛就在眼前。我有幸怀古,登斯高楼,回溯时空,思接千载,兴致唐宋。举目眺望,看远山如黛,夕阳残红,最后一抹疲倦的身影,淹没于云蒸霞蔚之中。鹳雀楼,在历史的感叹处渐渐地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鹳雀楼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王之涣的一首诗的幻化,它穿越时空,矗立在古与今的转换间。成就了诗歌梦幻的鹳雀楼,联通古今,贯流传统,成为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地标。此刻,有长风过楼,我在鹳雀楼顶,与风一起反复吟诵着那首经典绝句,胸中豪情激荡。

图片来源:央视网新闻田宏

王之涣因鹳雀楼而生,鹳雀楼因王之涣而垂名。据说,诗人的晚景命运多舛,由于官场失意,他归隐田园,遁迹江湖。十五年,有多少次击剑悲歌无人知晓,匣中宝剑寒光依旧,可是十五年后,当他出任安县县尉时,却再也没有拔剑出鞘的力量了……这是造物主的天意,还是……

鹳雀楼在天地间沉默不语,在时空的交错变幻中,成为地域文化坐标,迎接着慕名而来的游人,留下无尽的追思与回望。此刻,我站着的地方或许和千年前的诗人是同一个位置,慢慢地我的身影仿佛和他渐渐重叠,浩荡的诗情正汹涌而来,在血液中澎湃呼啸,最终却化为眼前的滚滚黄河奔腾而去……

(原载于河南人民出版社《梦在远方》)

来源:梦在远方

作者单位:洛阳市作家协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