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介绍 >> 正文 >> 正文

龙门石窟,不能错过的美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2/11

龙门

唐·杜甫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前些日子,河南卫视的《七夕奇妙游》晚会中,一段名为“龙门金刚”的舞蹈,一夜之间跃入了千家万户的眼帘。

巨大庄严的佛像前,衣带飘扬的女子怀抱着琵琶起舞。那赏心悦目的动作、唯美精致的场景以及其中融入的中国风元素,都让人们喜爱非常。

在欣赏曼妙的舞蹈之余,背景上那些庄严的佛像雕刻,也勾起了许多人,对于龙门石窟的好奇之心。

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更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而“龙门”是指石窟所在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在古文中,文人们会用龙门二字,来表达由衷的喜悦之情。成语“鱼跃龙门”的龙门,也是指的这里。

传说中,黄河的鲤鱼每当游到龙门时,因湍急的水流不得不跃起,而能越过龙门者,即可化身为龙,若是失败了,就会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黑疤。

所以有李白“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的诗句。

而这能让凡鱼化龙的地方,坐落在河南洛阳。

它的第一个石窟,开凿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繁盛于唐朝时期,它历经过十余个朝代,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

龙门除了最明显的佛雕石刻外,它的东山上还有一座香山寺。据说唐玄奘有一位修为极高的弟子葬于此地,所以这里也被视为佛教“唯识宗”的祖庭之一。

当年武则天到此地游览,留下过“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说的是武则天以锦袍为奖品,让随行百官比赛赋诗的故事。

这段佳话,也让人们了解到了,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才孕育出了,如过江之鲤般惊才绝艳的唐朝诗人们。

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曾经做过河南伊,他这个官儿,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教育局局长、公安局局长等等职位的集合体,权力非常的大。

他在描写龙门石窟时写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白居易的这篇文章流传出去后,使香山寺名声大振,不仅如此,他还搜集了五千多卷佛经,放入了香山寺的藏经阁中。

对“诗魔”白居易比较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他还有个名号叫做“香山居士”。他曾花费六七十万两白银修缮这里。

为了龙门的繁荣昌盛,白居易可谓是又出钱又出力。而龙门这个叫法,其实早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那时的龙门也被称为“伊阙”。

《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龙门正是当年大禹治水时,为疏通伊水而开凿的。

龙门的两座山峰本是一座,当时的伊水被这座山阻隔在南面,时常泛滥成灾。

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将龙门山凿成东西两座山,方才让伊水向北流出。

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但这个故事所体现的,不仅是堵不如疏的道理,也不只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爱国情怀。

苏轼的《晁错论》中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在《晁错论》里,苏轼认为,大禹在最初开凿龙门山时,很可能也遇到过洪水决堤等祸患,可因为大禹身具坚韧无比的毅力,且早有应对意外的准备,是故方可功成。

所以龙门这个地方,不仅流淌着浩瀚的佛教文化,也寄宿着夏朝国君大禹,为华夏百姓,以凡人之力开山引海的伟大情操。

龙门山色

明·吕维祺

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

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龙门石窟最繁盛的时代,是在唐朝,或者说,是在武周朝。

石窟中最有名的佛像,叫做“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是梵文的音译,这个词可以理解为“众生之主”。

卢舍那大佛,也就是“龙门金刚”舞蹈里正中的那座,它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7米多,是以武则天的五官形状雕刻而成。

因武则天当时曾下诏书,帮倭国定名为“日本”。

而当时的日本天皇,在听闻武周皇帝开凿伊舍那佛像、建造“通天塔”等事迹后,也跟风开始建立各种佛庙神社。

前些日子,关于某名人去靖国神社游玩的事情,闹得网上沸沸扬扬,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就连“靖国”这个词,都是出自中国的《左传》一书。

可让人想不通的是,有些人,宁可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远渡重洋去游览那些东施效颦的建筑。

却为什么不愿坐一会儿高铁,去看一看真正的中华文化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