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对唐代诗坛来说是一个“损失年”,这一年27岁(虚实)的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溺水惊悸而亡。这年冬天,唐高宗读到了当时已风靡长安的《滕王阁序》,开始后悔自己当年因一篇因斗鸡文逐斥了这位少年天才,可惜他的后悔终究晚了点。
这篇年年入选课本的《滕王阁序》有多优秀似乎无需多言,在不少人心里这就是文坛骈文的巅峰之作,是后世无法超越的经典。但很多人却忽视了在这篇序言后王勃写下的滕王阁诗。这篇七言古诗的水平到底如何?和序言比真的差距那么大吗?
对于这首诗后世名家们是这样形容的:
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评:只一结语,开后来多少法门。
明代文艺理论家陆时雍评:文虽四韵,气足长篇。
清初学者唐汝询评:富丽中见冷落,妙,妙!
清初文学家周容评: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
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篇被誉有千万言之势的《滕王阁》诗:
《滕王阁》唐.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附写在序言的后面,短短56个字基本上概括了序言中个字的内容。诗的首联开篇点出滕王阁坐落的位置是在赣江北岸,曾经这里熙熙攘攘如今却佩玉无声,歌舞也早就不复存在。这一联起得高落得低,高楼依旧但风光却不再了,这一句仅用了14个字就总结了序言首段洋洋洒洒的百余字,可谓高度凝练。
次联则截取了早晨和傍晚的两个时间段,细写立于楼中看到的凄美之景。早上高阁只有轻云从南浦飞来相伴,阁中的画栋显得异常冷清;傍晚卷起珠帘,西山飘来的阴沉烟雨洒在眼前。这两句看似只写景并未写楼,但“南浦”和“西山”选的都是远景,可见登楼所眺之远,并以此来衬托楼之高。
三四两联是抒情,总结的是序言里后几段的感慨。在序言中为了写出滕王阁经历的变迁,王勃是引经据典,洋洋写了数百字,但在诗中他只能用28个字来总结。所以他巧妙地用潭中白云的倒影作为切入点,倒影悠悠的朦胧与岁月悠悠完美融合。此情此景下,诗人连发了两个疑问:物换星移了几个春秋,修此阁的帝子如今何在。这两个不需要回答的疑问是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后诗人用东流不息的长江水来落笔,与首句“临江渚”遥相呼应,神气完足。
通读这首诗,虽然只有4联共56个字,但确实很好地概括了序言多字的内容。与序言相比,虽然一个是古诗一个是骈文,无法从语句上去对比,但从意境和格调来看,并没有相差千里,算得上是双壁。而它之所以被忽视,首先肯定是因为序言写得太过惊艳;其次也与唐诗中登楼经典作品太多有关,与崔颢《黄鹤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作品相比,这首诗就被埋没了。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