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新闻 >> 正文 >> 正文

赏析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上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1/12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朱元思是作者的好朋友。古人之前写信是很随意的,但慢慢地,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体“书”。抒情、写景、议论等等都可以写成书。类似今天的微博,是古代文人们的一种书写方式,是一种文体。

作者及创作背景

吴均(年—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读后如亲临其境。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吴均的强项是写景,极富特色,自成一家。后世称之为“吴均体”。那时写景的文人不止他一个,写景似乎成了一种文学风尚。这是怎么回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吴均的一生(52年),就经历了三个王朝,13个皇帝,时局暴力当道,一个文弱的书生又能做什么呢?所以,不如归去,选择尽兴与山水,不失为一种体面的逃避方式,也不枉自己的满腹经纶,这也是大多数文人的选择。

当然,吴均也有自己的难处,之前做官得罪了皇上梁武帝。写史书,不小心把梁武帝篡权夺位的丑事写进去了。梁武帝一动怒,一把火烧了他的书。虽然没有治罪,但仕途算是彻底毁了。从此,吴均便不再奢望功名权力,变成了一位安静的山水墨客。

这次,他游秀丽的富春江,而且突然想到了挚友朱元思。为了分享快乐,与君共勉。于是《与朱元思书》这篇写景的上乘之作就诞生了。

第一段解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烟霭都消散干净了,天空和群山在明亮的色泽中融为一体。

这八个字,点明了秋季的清爽天气,大处着笔。勾勒出了广阔的风光。这里的“风烟”、“天山”指代了四种景物,风尘和烟霭,天空和群山。

不愧是一代山水墨客,一幅山水画卷顿时映入眼帘。其中“共”字用得特别好,天空明媚的淡蓝色,山峦苍劲的翠绿色。浓淡相宜,浑然一体。唐代的文学奇才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也这么用过,“秋水共长天一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船儿顺着水流飘飘荡荡,随意地向东向西。

“从”和“任”这两个词,透视出了作者惬意的情趣和旺盛的游兴。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由飘荡的不仅仅是船,还有作者的心情:闲适放松、无忧无虑。前面这16个字,一静一动,颇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这句话点明了作者本次旅行的线路是富春江。并且行文吐墨,都饱含激情,不吝溢美之词。同时,奇山异水四个字也点明了主题,为后面详细的写景埋下了伏笔。

第一段总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是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读完这第一段,你是不是也想来富春江旅游呢?

作者吴均的笔触,从风烟天山的远景,逐步切换到小船飘荡的近景;由天远山高的仰视镜头,再到侧畔流水的俯视镜头。镜头语言用得真是特别棒,仿似现代经典的美景大片拍摄思路。

第二段解析

之前我们在其他文章中讲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技巧,还记得吗?简单回顾一下:

1、四觉+修辞;2、景物+情感;3、宏观+微观;4、化静为动。

结合自然环境描写的四大技巧来分析下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有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春江水的两大特质:清澈和空灵。并且使用了自然环境描写的1、3两大技巧。水、河底、鱼、石头,这都是视觉。千丈见底是夸张,所以采用了视觉加夸张修辞技巧。“水皆缥碧”这句是宏观,“游鱼细石”这句又是微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野马。

这里水景突然变了,由静转动。原来富春江并非只有宁静,也有激情澎湃的地方。

寥寥八字,文势突起。而行文逻辑上,由文静清空,瞬间转换成湍流飞动。也恰好体现了江水的奇异变幻。这里又运营了1、4两大技巧。急湍、猛浪是视觉,甚箭、若奔是比喻。一起就是视觉+比喻。而箭、奔这两个词有化静为动的效果。

未完,见下文分享。

赏析《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