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每当翻开手机里的相片,眼前就会浮现出这首诗,浮现起江南行的每一片记忆......
年6月之初,我参加了先生所在的上级公司组织的“红色之旅—江西七日游”,旅行团一行30余人,度过了在江西的难忘时光。
多思的旅途
那几天由于天气预报说南方老有暴雨,旅行社就把坐飞机换成了让我们坐高铁。此刻,坐在东去的列车上,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一九九二年,我被单位选派去河南郑州入学———“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脱产学习两年。这是由人民银行总行开办的一所院校,当时一个人只身挤绿皮火车的情景;每两个月往返于郑州——渭南两地;一个个熟悉的报站名;这一切令我倍感亲切。感谢我所在的单位给了我二次学习的机会,这期间,我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同学朋友,也遇到了我生命中的一位贵人。
此刻,放眼中原大地,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一行行碧绿色的杨树林,远处青黛色的山峦,一晃而过的房舍,六月初这夏的旺盛期,绿色似大雨前那一团团饱满的云朵跃进人的眼睛里。再往东南走,麦田变成了绿色的稻田,水泊多了起来(应该是水塘),有的在绿树成荫的中间似碧玉一般。看着眼前的景色,想到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位贵人在这个春节前已驾鹤西去,物是人非,不由得感慨万千,一个人坐在车窗一隅,黯然神伤,偷偷拭泪。
晚八点,动车到达南昌站。
红色洗礼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车前往红色革命圣地——井冈山。江西吉安,是井冈山革命摇篮的所在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给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记忆,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存。
“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现场讲解,情景再现,让厚重的红色文化活起来。”
怀着崇敬的心情,听着导游的安排,我们来到了井冈山茅坪,茅坪景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旧址旧居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主要有八角楼、伟人旧居、红四军军部、医院等革命旧址。
在井冈山茅坪,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的灯光就亮了起来,在摇曳昏暗的油灯下,一个高大的身影总在奋笔疾书,他就是毛泽东,毛主席住在这里的时候经常工作到深夜,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诉求,毛主席在苦苦思索和寻找着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经典著作,一根灯芯的油灯,虽然是星星之火,却仿佛天上的北斗星,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在井冈山,“朱德的扁担”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当年,井冈山的生存条件极为艰苦,一切物资都需要从山下人挑肩扛上来,朱德同志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还坚持和战士们一起参加劳动,挑东西,战士们就把他用的扁担常常藏起来,不让他肩挑东西,他就在扁担上刻上“朱德的扁担”。这是作为井冈山困难时期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和人民一起共渡难关的一个生动写照。
“红军中的关云长”,年5月的一天,在井冈山茅坪的医院里,师长张子清受伤要做外科手术,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咬木取弹”,毛泽东称他为“红军中的关云长”。当时在井冈山上还有一种奇缺的物资,那就是可以代替药物清洗伤口进行消毒的食盐,师长张子清把分给他的食盐都攒下来,留给更需要的重伤员,而自己的伤口却感染恶化,诠释了人民军队特别宝贵的一个传统:“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甘苦与共”。
来到黄洋界炮台上,我们聆听了黄洋界保卫战的精彩过程:年8月30日,红军主力部队当时不在井冈山,敌人趁机集结四个团的兵力围攻井冈山上不足一个营的守军,两天两夜,红军守军凭借天险,英勇战斗,僵持中,战士们将在茨坪的一门旧的迫击炮搬上了黄洋界,依托黄洋界哨口工事,顽强拼搏,两发命中,一发直接命中了山下敌人的指挥所。彼时,山上军民喊杀声一片,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又杀回来了,连夜逃之夭夭。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诗: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人文经典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南昌市,参观著名的滕王阁景区,滕王阁始建于公元年,由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座落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的特点,将意境虚景与实景融为一体,堪称古典楼阁建筑的典范。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传千古。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山西河津人,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十六岁时科试及第,因写作《斗鸡檄》一文,坐罪免官,他的父亲也被牵连流放至交趾(今天越南)。公元年,王勃南去交趾探望他的父亲,路过此地,恰逢洪州都督阎伯屿在腾王阁上大宴宾客,一向颇有名气的王勃应邀参加此次盛会。
登上腾王阁,凭栏远望,夕阳下,远处若隐若现的西山,江上云帆点点……此情此景,王勃提笔,诗兴大发,一蹴而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并直抒自己失志郁闷之情怀: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千古名篇,流传至今。
一千多年来,围绕着滕王阁所展现的文化现象极为丰富多彩,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亦为滕王阁赋记,自此文人荟萃,文脉绵延不断。白居易、杜甫、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朱熹、陶渊明,汤显祖、文天祥、唐伯虎等文人雅士均在滕王阁留下了作品,名诗名篇多如繁星,这些流传千古的诗文组成了滕王阁历史的辉煌长卷。
它是名楼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市井文化的集聚地,滕王阁历经千年风雨,早已经成为了一座文化宝库,被誉为中华文化之地标。
纯朴民风
在庐山。夜幕降临,庐山天街上的店铺依稀亮起了灯光,就像仙女刚点的灯一样,走在天街上,微风拂面,好不惬意。我和朋友慢慢踱着步子,来到了一个水果摊位边,卖水果的小伙子低头在忙活着,不紧不慢地招呼着顾客。看见了桃子,朋友说这肯定没有咱们那里的桃子好吃,说不定就是从我们那长途贩运过来的。小伙子抬起头来,微笑地看着我们,一头浓密的刚洗过的短发柔顺地伏贴在额头,映衬出一张青春朝气的脸庞,高高的个头,肤色微黑,随意地穿着一件白T恤,黑色运动裤,他笑问我们从北方哪里来的?———“西安”。
交谈中得知小伙子今年刚参加完了高考,分数已过二本线,说起西安的高校,小伙子兴致很高,想必是很向往的吧。
我们买了荔枝、山竹、葡萄、香蕉等好几样水果,单价都比我们本地还要便宜,回来的路上,我和朋友都有几分惊讶,这里可是旅游旺地啊,想着水果肯定贵死了。
联想起前几天我们在宜春市明月山景区游玩时,半道上买的遮阳帽,价格也是很合理,十五元一个,同样质地的帽子,在我以前旅游过的地方都要三四十元才能买到。
七天的所见所闻,不得不佩服革命老区人民素质如此之高,民风如此之淳朴。
作者简介:柯小娟,陕西省大荔县人。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大荔县支行,业余喜好读书作文,曾有数篇散文刊登于书刊杂志。
市华州区人,爱好文学,常有文章发于各网络平台。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赵晓娅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