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拥有竹冈、沙冈、紫冈三条古冈身带遗迹,故为“三冈”。“马桥遗址是上海向超大型城市发展的源头,马桥是唤醒上海五千年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开始”。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三冈水长》。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吴会”名尚在,古镇已匿迹》节选。一起跟着声音,看看马桥镇大有来历的吴会村……
马桥镇有个吴会村,这个吴会还是大有来历的。
查历史,在江南一带有两处吴会:(1)马桥吴会,地近黄浦江,诸水汇流,故称吴汇,又名吴会里,俗称吴会街,记忆中鲜有商店庙宇,居民均以务农为生,属江苏省上海县十六保,由松江府管辖。(2)浙江吴会,西汉时以会稽治吴会,故亦称吴郡,东汉时又分吴郡与会稽,后合并为吴会,辖区在今江苏、云间一带。宋代设朝廷管理的酒库,元代置邹城巡检司。唐上元三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写就名篇《滕王阁序》,其中“目吴会于云间”句,云间为松江府别称,后人因此认作马桥吴会,故有“先有吴会,后有马桥”之说。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与马桥吴会相距千里之遥,古人没有地图,是看不到吴会的。而王勃是今山西河津人,著此序时年仅25岁,有否可能到过浙江会稽或江苏小镇吴会,实属可疑,有人猜测是诗人曾听闻吴会的名声,又误会为云间所属,实际上是其艺术虚构的即兴之作。
上海迟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才立县,此时马桥与吴会尚籍然无名,而浙江的吴会在唐前即负有盛名,故王勃赋中的吴会乃指浙江的会稽(今绍兴)所辖的吴会,故后人依附为“先有吴会,后有马桥”的传说是不可信的,只是臆测而已。
马桥的吴会在历史上曾辉煌过。据史书记载,早在宋代这里已设酒库(数十年前仍可挖得瓶砾),元代时设邹城巡检司于此,与当时的乌泥泾镇、青龙镇齐名。当时,镇上建有塔庙,为南净土讲寺,后归并寿南寺、广福寺和崇福庵。南净土讲寺初名九品观堂,又名王家寺,俗称南王寺,于淳祐年间(—)由王晋公远孙云卿(人称王万山)创建,元大德年间(—)改名南净土讲寺。元至元年间(—),里人王氏在镇东兴建仁济道院,至正初年()又由里人韩日新重修。
宋、元两代,这里有如此规模的佛寺道院,引来了八方名士,可谓香火旺盛,人气繁荣。后来成为三冈望族的董官一及子孙,即是此时从开封始迁于此的。寓居的还有韩震,于其父韩日升80岁时,在此建造了世彩堂及园林,四代同堂,成为望族。刑部尚书高克恭的子孙也在此定居。明天顺七年()这里有董纶,戴春两人中进士,弘治九年()这里又有董忱、董恬两人中进士,董纶父子三人中进士,被赞为“云间三凤”。
至清顺治十八年()董含中进士的年间,当地先后高中进士的竟有14人,其中除了南宗书画巨擘董其昌外,还有兵部尚书金献民、按察使龚恺、礼工二部侍郎董传策、著名诗人董宜阳、《三冈识略》作者董含等,还有50多人中科第走上仕途,以致出现了董氏、金氏、龚氏、戴氏等一批名门望族。如此书香世家和望族风范,在当时的整个上海地区显赫荣耀。
吴会古镇
日前,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三冈水长》。这本《三冈水长》文史汇编集,是“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顾福根先生是本土文化工作者,数十年来深耕于马桥文化历史的发掘。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马桥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如今结集成这本《三冈水长》,让我们,也让后人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马桥,感受到这块土地从远古至今的魅力所在。
7月起,第三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