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陶卫华端坐在绣架前,正在制作一幅刺绣作品。 李韵涵 摄中新网南昌6月3日电题:百年非遗江右贡绣“展新颜”:凝聚匠心融入“新国潮”中新网记者李韵涵孟夏时节,江西省南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右贡绣代表性传承人陶卫华端坐在绣架前,轻捻绣线,手指间轻弹绣针,巧手翻飞间一簇如墨韵染的兰花栩栩如生,给骄阳下的绣坊更添一丝宁静。中国中部省份江西古称江右,江右贡绣则是赣绣的一个分支,由民间刺绣演变而来,历史上曾数次为皇室定制绣品,讲究精、细、雅、洁,已有数百年历史,浓缩了赣鄱大地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皇室宫廷多用丝绸为刺绣载体,这就要求所用丝线必须极细,才能在丝绸上呈现柔软丝滑的效果。”陶卫华手拿起一根直径不足一毫米的丝线,不多时便将一条丝线劈成八份。她表示,为了突出层次,最多可将一根丝线分成等份。陶卫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第五十五代裔,在她的绣坊中,多见梅兰竹菊等自然田园元素,呈现在风景人物的刺绣中,也可窥见一份怡然自得。在从事刺绣二十余年的陶卫华看来,痴守江右贡绣的传承也是另一种“归园田居”。陶卫华将江右贡绣融入“新国潮”,陆续推出了旗袍、汉服、手包、书皮等刺绣作品。 李韵涵摄“早些年我们绣坊坐落在滕王阁旁,总是能碰到外国友人,询问能否用刺绣来呈现摄影作品。”陶卫华称,有不少海外顾客向她定制更偏向西方光影效果的绣品,在多次试验后,她以传统绣法来呈现光影,模拟照片的效果,陶卫华称这种绣法为“摄影绣”。中新网记者看到,在陶卫华绣坊陈列的一幅以荷花为主题的摄影绣中,远看恰如一张栩栩如生的荷花照片,近看则是由千万根丝线细密织就的光影艺术。此外,陶卫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研究出了“打子泼墨绣”和“飞白篆刻绣”。“打子针”是刺绣中常用来绣花蕊的技法,陶卫华则利用打出不同大小、粗细、疏密、深浅的“子”来表现水墨画中的浓淡颜色变化。“飞白篆刻绣”则是一改刺绣细腻柔滑的风格,运用直针、接针、虚实针、捻针、交叉针的结合,打破传统绣印章线条的工整、死板、色彩无变化,把篆刻的破残、金石纹的肌理感、选择性留白,盖印章沾印泥的多少,及用力的大小所呈现出图纹的变化、虚实,表现得更有艺术美感。这种带有东方美学的刺绣品也频频走出国门,陶卫华的作品多次送往东南亚各国巡展,还有不少海外华人华侨把这种刺绣作品视为“高定”,花数月时间等待一幅作品。“艺术要融入生活,这项非遗想要传承下去要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重视,我也不断将这门艺术融入‘新国潮’,让刺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陶卫华称,自己陆续推出了旗袍、汉服、手包、书皮等刺绣作品,让这门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焕新机。图为陶卫华正在指导绣坊的绣娘刺绣。 李韵涵摄如今,陶卫华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传承人身上,她的女儿继承衣钵即将可以独当一面,陶卫华闲暇之余便为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年轻人授课。数年间,陶卫华也培养了近万名绣娘。“刺绣本就源起民间婚嫁、小儿百日礼、祝寿礼等传统民俗,希望能培养更多的绣娘,让刺绣这门艺术更加生活化。”在陶卫华看来,在未来,希望能探索更多新路径让江右贡绣不断传承与发展。(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