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21岁的时候,在去交趾(今天的越南)看望父亲的途中,路过滕王阁,当时正在举办文人雅集,王勃便毛遂自荐,即兴发挥写了一首《滕王阁序》,众人交口称赞,于是这篇千古名作《滕王阁序》也流传至今。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创造了很多成语,而且几乎通篇用典,却又毫无雕琢痕迹,如果不熟悉其中的典故,我们很难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
提起《滕王阁序》,人们便会想起那句经典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确,短短14个字,便将滕王阁的秋日之美描写得美轮美奂。
如果说《滕王阁序》是王勃的巅峰之作,那么,在王勃被贬到巴蜀一带的时候,他曾写过一首送别诗,名为《江亭夜月送别》,这首诗虽然没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么有名,却也颇为感人且印象深刻。
在这首《江亭夜月送别》中,我们虽然不知道他送别的是哪位好友,但是从字里行间中却能感受到这份真挚的友情。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由于一篇《檄英王鸡文》,王勃被贬到巴蜀一带,这里虽然景色优美,却抵挡不住思乡和孤独之情。
在一个凄冷的秋夜,落叶在秋风中片片落下,王勃欲送一位好友远行,他们来到津亭,望着这波涛滚滚的长江之水,仿佛每一朵浪花都表达着王维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此时的山,横亘这巴蜀大地,仿佛要直冲塞北的云层。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在见证着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王勃曾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这渡口亭子里,有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王勃送别朋友后,便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此次一别,也许还能再见面,也许便永远无法相见,所以古人的离别场景,会更令人动容。
王勃独自环顾着离亭,此时江上起了烟雾,这淡淡的烟雾笼罩着青绿色的台阶,水波粼粼,明月照耀着江亭的南门。在这个离别之夜,周围寂静无声,所有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灵性,也随着人的心情愈发凄凉而愁苦。
王勃此时的内心可以用两个字表达,一个是“寂”,一个是“寒”,寒冷不仅是因为天气,更是由于朋友的离别,载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坎坷和心酸,倍感孤独和苦闷。
透过王勃的这首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一种优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江边画面,画面中有明月,高山、长江、秋夜,离亭,还有两位依依惜别之人。
王勃从交趾看望完父亲,归来途中,却不幸惊悸而死,此时的他,才27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龄,真是天妒英才。
我们常常设想,如果王勃没有英年早逝,他该会为后人留下多么宝贵的文学财富,但是人生没有假如,也许一篇《滕王阁序》足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