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榻好风终日有,趁凉闲客片时无
随着年纪渐长,小时候的那些事物反而在脑海里越发清晰,怀念不已。对于榻的印象,最早来自儿时的凉榻,竹子做的,也有人管它叫凉床。
每到夏夜,躺在屋前的凉榻上,数星星看月亮,听大人聊家长里短,享受着父亲的蒲扇送来阵阵凉风。中秋节的晚上,母亲就会切上一盘月饼,再拿些橘子花生等吃食,用托盘端出来放在榻上。
一张凉榻,承载了多少童年美好的夏夜,踏实又清凉。直到现在,每当入夏,每逢中秋,总会想起当时的温情。
一榻之上,跨越千年
榻,作为中国传统家具之一,端正、文雅、古拙,自古至今都是中国人家里非常重要的一件家具。
宋李嵩《听阮图》
最早的榻是没有围边的,就是一个长方形平面,面狭身长,四足落地,坐卧皆可,习惯上将之与床并称。但相比于床,榻更偏向于待客,放置在厅堂、书斋、庭院等场所。
王羲之,东床快婿典故
唐阎立本《十八学士图》
滕王阁序里“徐孺下陈蕃之榻”,王羲之“东床快婿”的典故都是和有关故事。在很多古画上,榻的身影更是频频出现,串起一幕幕古人生活的场景。
到了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的高足坐具传入,逐渐释放人们的双腿,垂足坐成为主流。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榻的形制也逐渐向高型家具演变。
韩熙载夜宴图
榻体增高增大,三面加上围边,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罗汉床可坐多人,可侧坐斜倚,还可以防止物品掉落。人们在榻上品茶宴请,参禅论道,弹琴下棋,生活场景更加丰富、风雅。
到了明清时期,榻在人们生活中的参与度就更高了。书房茶室、亭台轩榭、客室闺房里都不乏榻的身影。
清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之一倚榻观鹊
一张榻,历经千年演变,产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形态,除了高矮之分,还有罗汉床、贵妃榻等。它们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人的坐卧习惯,也让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和诗意。
榻的演变
到了现在,榻的形制大致分为三种:
不装围边的称之为榻,榻使用灵活,古朴可爱;
三面装围边的称之为罗汉床,端庄大方,一身正气;
两面装围边、可供人斜靠的,称之为贵妃榻,精致小巧,秀气清丽。
87版《红楼梦》剧照,黛玉的贵妃榻
“卷帘晓望云平槛,下榻宵吟月半窗”。榻的样子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人和榻之间的情感联系,寻常的生活场景,仿佛被放入了诗的意境里,灵动不已。
新中式—榻
在这样一个各种文化大碰撞的时代,一张榻依然有着独步空间的人文力量,带来一室的风雅和诗意。
而新中式更是将当代人的审美习惯融入到榻的设计里,让榻在保持传统气质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实用习惯。
黑檀木罗汉床
一张黑檀木罗汉床,简约轻盈,秀气灵动,再给它配上舒适的软包、鲜艳的色彩,古今之美完美融合。沉稳不失时尚,
罗汉床给空间带来安详与宁静,所有的压力与暴躁,在看到它的那一刻瞬间消弭。
这份气质,高雅如兰。空间里的氛围,全都是中式的“仙气”,不俗套,不腻味。
黑檀木贵妃榻
有些靠在沙发上的时候,喜欢把脚搭在茶几上,虽然大家一边说不雅,但茶几在前就总是忍不住脚。
这种时候,就应该买个贵妃位。垫上俩抱枕,然后斜靠在在上面,还能享受被围边包裹的感觉,这份入骨的体贴真的不要太香!
而平常不用的时候,一张简单的贵妃榻,颜值也是杠杠滴,优美圆润的线条,如诗如画。“贵妃”级待遇,大概就是美和舒适的代名词。
榆木束腰攒接罗汉床
罗汉床的围边看似不起眼,但在古代匠人们的眼里,却是一展手艺和创意的绝佳位置。
他们在围边上雕花、攒接、镶嵌,十八般武艺尽数使出,才有了古典家具如此丰富多彩的局面。一件件宛如艺术品的罗汉床,直到现在依然让人惊艳!
这款罗汉床,采用了传统的攒接工艺,围边上重复的几何纹样,让原本厚重的罗汉床顿时轻盈不少,看起来就不那么呆板、粗重了。
整张罗汉床的精致感、艺术感也随之提升,中式传统的韵味无形中得到最大展现。
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转一折,榫与卯相扣,是各个组成部分契合为一,稳固而精妙。这是尊重木质的纯粹,也是结构的美学。
于书房/茶室中,置一罗汉床,或读书品茗,或抚琴焚香,或与好友把酒言欢,畅谈古今,这份惬意多让人向往!
一榻之上,再现东方生活的雅致与人文,它告诉我们:人间值得。
本文由齐家栗子编辑,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侵删!
文章来源:小户型装修案例精选(jiaxhx)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