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给人人尽展其才提供了可能。而“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成也因为才能,悲也因为才能。
我常常想,人们在吟诵“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自于《滕王阁序》)的诗句时,不由得心底升起一股悲凉。历史实在缺少的的是冯唐和李广,但历史也常常让冯唐和李广们慨叹人生不易,命运不济。这其实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尴尬无奈,因为一个人无法用自己的双手扭转历史的流向。
我说的当然包括因为《滕王阁序》而立在历史长河中的王勃。
王勃王勃走进官场凭借的是一手好文章。公元年(乾封元年),高宗李治看到出自王勃之手的《宸游东岳颂》一文,深感作者笔下生花,才思滚滚,禁不住赞叹:大唐奇才,并把他安排到沛王李贤(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所生的第二子)的府上做了修撰。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大的事情,李贤和自己的弟弟李显(英王李哲)两个人斗鸡。为了给李贤助兴,王勃写了一篇檄文讨伐李显。没想到文章很快传到了高宗李治手里。李治很是生气,他认为作为王勃应该劝诫那弟兄两个,而不应该写文章讨伐另外一个。李治觉得王勃故意挑拨两个儿子的关系。他气不打一处来,把王勃驱逐出长安城。公元年,王勃再度进京,在京郊虢州当了个小差事。却因为恃才傲物,被同僚算计,生命虽然保全了,但政治生命从此结束。
公元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二十五岁的王勃辗转南下,去看望被贬谪到交趾(今越南境内)做县令的父亲。途中,经过刚刚修缮过的滕王阁时,王勃遇到了当地都督举办的一个宴会。就在这个宴会上,王勃诗兴大发,落笔成文,语惊四座。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落笔时,掌声四起。
那么,《滕王阁序》中的滕王又是谁呢?
公元年(武德九年)的六月,一场不得不发的厮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发。在宣武门,高祖李渊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李渊带着不尽的叹息向天下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以后所有的军国大事由太子处理。两个月后,李渊主动让出了皇帝位置,自己做起了太上皇,打发残存的时光。
滕王阁李渊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而他春梦依旧。公元年(贞观四年),他的第二十二个儿子李元婴出生。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父亲的骨肉,九年后(公元),李世民把比自己小三十二岁的弟弟李元婴封为滕王(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
即使被封为王,李元婴就像没有人除草施肥的禾苗一样随心生长。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已经成人的李元婴骄奢淫逸,周身的坏毛病。在滕州,他行为蛮横,醉心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搜刮民财,修建了“滕王阁”。
消息传到了长安城里,比他大两岁的侄子高宗李治实在不好处理。他写了一封劝诫书给自己的叔父。在这封信中,李治陈述利害,劝诫叔父以国法为重,知错能改,弃恶从良。
但是,骨子里不知道悔改的李元婴继续我行我素,丝毫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这让侄子——当朝皇帝很是为难,怎么办?公元年(永徽三年),高宗李治
把李元婴调任苏州刺史,寻转洪州都督。
按说李元婴应该有所清醒了。然而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他很是怀念滕州时的日子,又如法炮制,修建了新的滕王阁。
年的秋季,失意悲凉的王勃来到了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滕州的滕王阁在李元婴离开后就被拆了。而洪州滕王阁因为王勃的文章而名声大振。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滕王阁经历二十多次的维修,依然挺立在赣江之畔,并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再说李元婴,高宗李治看不见他的悔改之意,只好再次削减他的政治生活待遇,对他一而再地迁转——安徽省滁州市的滁州、安徽省淮南市的寿州和四川省阆中市的隆州。
李元婴当一个人无可救药的时候,即使是神仙也拯救不了。李元婴压根就把高宗李治对他的惩戒警告当回事。在隆州的嘉陵江畔,他又修建了一座滕王阁。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唐代的网红诗人杜甫在一个草长莺飞、白云缭绕的日子参访过一次阆中滕王阁。“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眼前修竹环抱、春莺轻啼,花浓蕊嫩,耳畔仙家犬吠。“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幽美的环境竟让人流连忘返。
李元婴虽是龙种而没有龙骨。他带着洗不掉的滕王情结度过一生。公元年(文明元年),李元婴去世。唐睿宗李旦对自己的这个二十二爷爷“赠司徒、冀州都督,”并准许他陪葬在其父李渊的身边(献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