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发展 >> 正文 >> 正文

自然性艺术性与人民性的审美统一七一网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4/12/28

两次登临滕王阁,却难觅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的意境。我想,如果那个时候的诗人王勃有相机呢?

或许是两种结果。一则,给我们留下了年前的滕王阁的影像记录;二则,也许我们再也看不到《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篇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将人类从文字识别拉升到影像识别,抽象的美学逐步被具象的认知替代。科学复原着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却也解构着人类的想象力。以《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容易拍得到;小桥流水人家,也容易拍得到;古道西风瘦马,也很容易拍得到;夕阳西下,更容易拍得到;但是,断肠人在天涯,就显得没有那么容易了。恐怕我们再也回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想象时代了。俱往矣,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怜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如若摄影作品能从技术主义现实到人文理想的表达,扩展到大地与精神的共鸣、现实与理想的映照,那么好的作品可能就会出现了。

相机连接物与我,便进入“五系统”

表达系统。表达系统或可称为视觉系统、镜像系统。艺术表达是人类的本能。早在20世纪,学者朱光潜、钱钟书等就对盛极一时的艺术工具论——语言学转向,展开奋力批驳。他们认为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象不可区分,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也密不可分,否则,会摧毁人类诗意。然而,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艺术语言获得新的工具并不断升级,成为当前人类最普遍、最直接的艺术表达。

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将植物和矿物质研磨成颜料,开始描绘五彩世界。工业时代,法国的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技术。人们惊讶了,自然世界还可以这样描绘。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人们震惊了,用这样的东西还能讲故事。在影像互联网时代,影像不仅是艺术的工具,还是社交的工具,以即拍即发的“图”的形式连接人们的情感。

审美系统。摄影是审美活动。春熙日沐、秋肃风悲,壁立万仞、花香万里,坚冰锐日、皓月长空,都是人类无处不在的审美体验。感谢摄影,使人们有如此直接而简单的途径和载体去体验美、表达意、传达情。

我认为摄影有“五要素、五维度”,即器材是条件,技术是保证,审美是基础,文化是内涵,机会是关键。器材是外部因素,技术是内部因素,审美是基础因素,文化是根本因素,机会是决定因素。比如拍鸟,什么都具备了,按下快门的一刹那,鸟飞走了。机会决定成败,这就是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在诸多因素中,唯独“审美”具有天赋。久而久之,影像从技术实现到学科实现,再到体系建构,推动影像审美的系统化。

文化系统。人类口头语言大概形成于3万年前,文字形成于公元前年左右,摄影作为影像语言的存在不足年。人类从口传文化、读写文化、图像电子文化再到网络文化,是文明发育的过程,更是文化塑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为影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最大的贡献是为人类提供了与工业文明对接的文化符号,开启了人类读图时代。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实验还证明,人类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受最为充分,保持记忆的时间最为长久。读图时代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也表达和交流着人们的情感。于风景摄影而言,一幅图景,一定是先打动你,你才会拍它。久而久之,感动就变成认知,认知就成了文化。

社会系统。当读图时代向读屏时代迁移和跃升,摄影活动的社会属性便成为普遍属性。早在东晋时期,文人没有相机,只有书法和绘画。永和九年,受会稽(今绍兴、苏州一带)内史王羲之的邀请,在兰亭举行“兰亭修禊”。四面八方,天下文人墨客在此雅集,写诗作画。“修禊”过后,王羲之将此汇集成册,作《兰亭集序》一篇,为千古遗墨。历史上的“修禊”和现代的笔会,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如今的摄影节展、各类活动也是社会化的产物。影像社会化是当前全民摄影现象最为重要的特征。

治理系统。不同时代的艺术发展史,折射出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当今摄影的文化参与、社交参与,必然反映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经济社会发展又为摄影提供了广阔天地。

李军/摄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三个“相互”(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两个关键词“应用到”和“服务于”,鲜明地指出艺术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工作指明了方向。

艺术实践是如何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的呢?举个例子,日暮西垂、晚霞夕照,当你站在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往南看,我认为是全世界最美的黄金中轴线。中间望去,左手为东,右手为西。东边,现在是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过去是太庙;西边,现在是中山公园,过去是社稷坛。太阳东起西落,先有列祖列宗,后有江山社稷,反映着当时基于礼治的中华建筑理念,而现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条中轴线,不同的时代,两种历史观。艺术与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再举一个例子,摄影活动已经成为各地经济转型、拉动旅游的重要手段,广泛的摄影活动已经日趋“应用到”并“服务于”社会转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变革中的重要文化因素。

理想国:柏拉图的乌托邦与陶渊明的桃花源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一个政治文化概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乌托邦,陶渊明的理想国是桃花源。在西方,学者就是学者,画师就是画师。在中国,文人即画者,画者即文人。潘天寿曾说过: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今天,我们来到内蒙古毕拉河,共同讨论自然生态摄影,意义何在呢?

5月的毕拉河罗晓韵/摄

从趋势看到未来。审视当今摄影界,一方面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速分化。表现在其社会系统,去专业化、去机构化、去分工化潮流涌动。人们不再受专业限制,人人都是摄影家,甚至人人都是自媒体。于是,影像社区诞生了。摄影,特别是风景摄影,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参与。表现在文化系统,摄影日益被市场渗透,被流量驾驭,摄影达人、网红与摄影家们共同成为摄影潮流新的制造者。表现在治理系统,摄影活动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文化参与,以“打卡地”的文化形式,给摄影热持续加温,也为拉动旅游提供新动能。表现在美学系统,由于影像产品巨量增长,产品过剩,影像语言泛化并且单一,因此,影像加速碎片化、泡沫化,“糖水片”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摄影个性已经很难形成,摄影主题已经很难寻觅,创作空间被严重压缩,摄影大片已经很难产生。

李军/摄

风格化特征向追求极美和加速两个极端发展,在风景摄影领域表现为两大时代的同时来临。

大片时代。艺术创作、技术和器材最大化结合,极致表达自然生态的丰富性。比如,极地摄影、野生动物摄影、极端气象摄影等。

魔片时代。影像创作想象力在技术赋能下的超级发挥,惊艳般的手法运用,个性化表达自然万象的多样性。我们去参观罗红艺术馆,罗红拍摄的作品“巴塔哥尼亚”已是平常摄影家难以企及的,1亿像素下巨幅“黄山”让人有群峰围绕、穿云破雾之感。我不敢想象未来技术再前行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技术高度逼真复原景象,未来的摄影想象力会不会被终结呢?难怪有一位摄影家跟我说:风光片别拍了,拍不出什么花样了。技术已经过度参与内容创作了。技术与智能解构着艺术家的想象力,市场和流量也在分散着摄影家的灵感。

技术和艺术不能偏废。《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材和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无限的可能,打开并实现人类的想象力。但是,也要防止为“器”所误,因“器”废“道”。警惕技术主义陷阱,防止人工智能把人类的思想吃掉。

艺术与市场难以割裂。过去的人,带着画笔走天下,后来,带着相机走天下,现在,带着手机走天下。于是,巨量摄影市场形成。这是好事,没有巨量市场,怎么可能有“人民摄影”?但是,要警惕消费主义,警惕出现“有巨量,缺巨匠”,防止见“影”不见“人”,见“景”不见“民”。什么叫见“影”不见“人”,见“景”不见“民”呢?我们拍毕拉河,除了拍这里的自然风光,还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