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序》惊艳了世人,其实后面这首诗更为经典,传诵千年
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九月九日,重修滕王阁成,洪州都督阎某在此大宴宾客,原拟由其婿撰写阁序以之夸耀。适逢王勃赴交趾探父过此,席间作《滕王阁序》。
王勃25岁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可谓天才,惊艳了世人。
文章开头便落笔不凡,介绍滕王阁自古人杰地灵,今日宴会又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而“十旬休假,胜友如云”中用云的团聚众多形态,来表现才华出众的友人之多,也能表现偶遇这一场隆重宴会的王勃沉浸在佩玉鸣鸾的欢快之中,心情舒畅,逸兴遄飞。
紧接着写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虽未写出云字,但其实也写出了晚霞云彩之美,突出自然云的变幻多姿。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写出了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的自然景观。雨过天晴之后的景象,往往让人心生愉悦。
随即,诗人便挥下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是写宴会的歌声让天上漂浮的白云遏止。
诗人借用《列子·汤问》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典故,表现宴会的隆重。
柔美的歌声,天上的白云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生成美感。能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然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也不掩内心欢愉。
但欢愉总是刹那,欢乐至极便会心生哀叹。
作者经历了因一篇《檄英王书》被唐高宗“斥出府”和擅杀官奴“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的人生磨难后,前赴交趾看望因自己而被牵连的父亲,途中偶遇滕王阁盛会。
眼前有景是狂欢盛会,可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仍是内心伤痛。“兴尽悲来”便发出悲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在落日下远望长安,在云间远看吴会。而于苍茫云海间看吴会,自然也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亦是作者内心迷茫痛苦的影射。
作者仍对“长安”抱有幻想,只是“长安不见使人愁”,“吴会”依然在遥远的云间。
暗含作者渴望能再次入仕却感觉前途渺茫的悲伤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作者由喜转悲的情感变化更加明显。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是作者内心难言痛处的直言不讳,但即使如此,也依然发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呐喊。
当然,虽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达观之态,可再想起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仍不免忧从中来。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此处“凌云”本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但亦有凌驾于云层之上的意思,暗喻理想志向。
“抚凌云而自惜”,可以看出作者虽有积极入仕、不坠青云之志的宣言,仍不免对现实的命运多舛生出感慨。情感再次由积极转入隐隐的消极自叹。
一篇《滕王阁序》令人咀嚼不尽,品味无穷,真乃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序的末尾,王勃还写下了一首《滕王阁诗》,非常经典,被传诵千年。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首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即写出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昔日之盛,将眼前之状、想象之景糅合在一起。
颔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用具体的画栋、珠帘突出滕王阁的特点,即是写滕王阁的画栋早晨飞上了南浦的云,晚上珠帘卷到了西山的雨。从侧面也反映了滕王阁的孤独寂寞,只能与南浦云、西山雨为伴。
颈联“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即是作者借自然界的闲云、潭影等不变的事物,发出对时空变幻的感慨,隐含淡淡的哀愁。
“闲云”写出云悠闲自在的状态,云的自由飘散,往往也会引发对世相变幻的感慨,触发对物换星移的时空感叹。
尾联更以“阁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长江空自流”饱含深意、富含哲理的句子结尾。
面对闲云,生发对时空变幻的感想,对人生命运无常的隐隐哀叹,透露出作者对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叹惋和对天地悠悠、人世沧桑的感慨之情。
明代李攀龙亦在此评论:“此慨繁华易尽也!”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字可称奇绝,全篇多作空间之物,“阁、江、栋、帘、云、雨、浦、潭”与时间之词“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相呼应。
于是,莫名之间滕王阁之气势如置高端,而使其如同明月一般被这些空间、时间之词托举而出,真可谓精彩至极。
若将此诗与《滕王阁序》同品,则更能相得益彰,感受到诗人笔下的高远意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