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唐代才子王勃写有《滕王阁序并诗》,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了千古名句。实际上杜甫也登上滕王阁并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五律叫作《滕王亭子》。
但是要说明的是,在唐代有三个滕王阁,一个在山东滕州,一个在江西南昌,一个在四川阆中。它们都是滕王李元婴所建。王勃所写为南昌滕王阁,杜甫所写为阆中的滕王阁。
阆中的滕王阁地处嘉陵江边玉台山上,为了区别于南昌的滕王阁,也叫作滕王亭子。其风景优美,游人如织,但是遭逢安史之乱以后,境况就变得萧条起来。
《滕王亭子》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
杜甫这首诗是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即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刚结束,时局动荡,民生凋敝,杜甫避难于巴蜀。这个时候的滕王阁一派萧条冷落。
诗歌首联“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就是表达了滕王阁的孤独与冷清。虽然是春天游览,山路几乎没有行人,所以说是“寂寞”。寂寞二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过去一到春天,这里观光的游人如织,滕王李元婴游览的车马更是蔚为壮观。江水奔腾,山花烂漫。此时滕王早已作古,亭台楼阁近乎荒废,杜甫感到触目惊心。
诗中的“君王”就是指的李元婴,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还是唐高宗李治的叔叔。他身份显赫,任职多地都修建有滕王阁。
接着颔联“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表现出滕王阁古老陈旧衰落的气氛。人去楼空,古城墙被绿竹所遮掩,只听得一阵阵松涛从阁中传来。
滕王李元婴多才多艺,尤其擅长书法绘画,所画蝴蝶堪称一绝。他修建楼阁既是景观,又是博物馆,还是演出场所。他借此放纵行乐,躲过了皇兄皇叔的提防戒备,得以善始善终。
“竹色”与“松声”两个意象,一个是颜色,一个是声音,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这里既表现了滕王阁的萧条和历史沧桑感,也反衬出它原来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诗歌的颈联“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写的是诗人对滕王阁的怀念之情。这一联同时也是开头“寂寞”二字的具体呈现。
荒村日暮,鸟雀归巢,还有落日余晖中,游人过客的匆忙身影,这一切都衬托出嘉陵江畔滕王阁的孤独宁静,给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作者游览滕王阁,面对如此萧条的气氛,久久伫立,若有所思,不肯离去。其中有依恋,有怀旧,还有反思。抚今追昔,忧从中来。
最后尾联“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以回忆当年的繁华作结。遥想当年千骑万乘,旌旗蔽空,音乐歌舞不断。滕王在此发号施令,舞文弄墨,真是好不热闹威风。
“霓旌”指灯火霓虹和彩色旗幡。一个“拥”字,写出了当年千军万马簇拥滕王登上滕王阁的情景,场面壮观恢宏。
这里“尚思”二字将思绪拉回到盛唐时期,用过去的繁华和目前的“寂寞”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滕王阁的眷恋和对过去大唐繁华的追忆。
总之《滕王亭子》这首诗,杜甫通过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滕王阁的历史、现状以及他对滕王阁的怀念之情,表现出昔盛今衰之感。
当年王勃写《滕王阁序和诗》,处于大唐盛世,他的诗文抒发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态度。而杜甫写《滕王亭子》时,大唐已经由盛转衰,唐朝那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气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杜甫也是无可奈何。不说国计民生,他自己颠沛流离,连一个公职也给弄没了。看着滕王亭子,杜甫抚今追昔,忧从中来,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楚。
上面我们欣赏的是五律《滕王亭子》,另外还有七律《滕王亭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做分析了。只附录如下,供大家欣赏。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