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诗》:附在《滕王阁序》以后,一个“空”字道尽了人生
盛唐时期,皇亲贵族及王公大臣为彰显其名,时常邀请文人骚客聚在一起吟诗作画。
这天,王勃省亲路过唐洪洲都督府,参加了都督举行的大宴,地点正好在滕王阁上,酒宴上都督命人作序以夸客,在各自谦让中,王勃欣然提笔。
面对上百宾客,洋洋洒洒,一挥而就,还不加修改,传过众人手,满座大为惊奇,频频称王勃真乃当今奇才也。
王勃作的《滕王阁序》,文辞富丽,气势奔放,历经千百年,令多少文人墨客称奇叫绝。
不过,由于《滕王阁序》写得实在太好了,很多人似乎忽略了序后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歌以雄健的笔触,点染出画栋之上朝云升腾,珠帘之外暮雨降临,闲潭之中云影悠悠,栏槛之外长江奔流的场景,空间阔大,时间绵邈。
在雄阔的空间背景下,突出了滕王阁高耸入云的气魄。“物换星移”,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诗歌虽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感慨,却难掩雄放刚健的气魄。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故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当时,王勃在写下这首诗时,故意在结尾一句空了一个字——“槛外长江()自流”,然后把序文呈现给阎伯舆,便起身告辞了。
阎伯舆看完王勃的序,才发现后面的诗空了一个字,好生奇怪。
旁边的文人雅士们也是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一定是“水”字,有人说,一定是“独”字。但还是差了些意境。
阎伯舆命人快马加鞭去追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
没想到仆人被王勃的随从拦住,并夸口:“我家公子一字值千金,不能白白劳累。”
仆人返回将此话转告阎伯舆。
阎伯舆应允,命人准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领众多文人学士,赶到王勃的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
大家听了,不解其意。
有人问:“那所空之处该放何解呀?”
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众人听后一致称妙,不禁感叹:“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世奇才!”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阁中的滕王现在在哪里呢?只有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一个“空”字,道出了无尽的感伤和难言的失落。
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极强的哲学意味,道尽了人生。
水,常常空自流,人的青春、生命不也常空着流吗?
想想,一生时间如流水,许多都像那槛外长江空空流走了。
“莫使金樽空对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世上,唯“空”最令人痛惜。
人也是空的,空空地来到这个世界,两手空空,全身空空,甚至连一块遮羞布也没有带来。
人又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哪怕生前拥有得再多,什么也带不走,两手空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常败转头空”。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
死,是一个人最大的空。
哪怕陪葬的东西再多,也会被时间的泥土吞噬的空空。
富贵如浮云,死后都会成空。
有一首《空空诗》,是这样说的: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
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行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人的一生,说穿了,就是从零走到零,从空走到空,谁也没有例外。
人来时空、走时空,两头都是空的,唯一的是中间不能空,就是要过得充实、有价值,最终虽空着手走了但总要留下点什么,只要不留下空,一生就不空。
想那王勃,虽然二十七岁英年早逝,但是他用飞扬文采谱写了千古绝唱的《滕王阁序》,用文字记载了美与丑和自己的灵魂。
他用短暂的生命,用富有才情的歌唱,用独具魅力的人格,构筑了博学、自傲、多难、无奈的人生影像,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永远美丽的风景……
王勃的一生并不“空”,他是永恒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