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图片 >> 正文 >> 正文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色,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2/12/17

本文由作者《土豆历史解说》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到江南的三大名楼,大家都会知道是黄鹤楼,岳阳楼与滕王阁。而今天我要说的便是这其中之一黄鹤楼,它开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在起初它是一个军事楼,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现在已经成为了观赏楼。在古代诗人里面,写黄鹤楼的也有很多,而最为著名的一首便是崔颢写的《黄鹤楼》。下面就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吧!

黄鹤楼的得名,据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志》载,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又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昔费文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年代杳远,传说不经,莫衷一是,其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这里曾是古人升空的“发射基地”,只不过运载工具不是火箭而是羽衣蹁跹的黄鹤。历史既如此悠久,传说又如此瑰奇,以致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曾经登临吟咏。

古人好登楼,借以开豁眼眸,畅快胸襟;或则览胜怀人,伤时寄慨。总之胸中先已有勃郁不平之气,登楼不过是为“出气”找到一个最佳的释放机会而已。发而为文,也许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最有影响的名篇;发而为诗,也许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不能忽视。原因呢,一是黄鹤楼名气太大,二是有名人的“广告”在,据说诗才敏捷如李白,登楼看到崔颢此作,竟也搁笔罢咏。

原因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和《鹦鹉洲》里的“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明显在着意仿效崔作,证明了它的影响力。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甚至断言:“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此诗前半首全是虚写:鹤迹已杳,人去楼空,惟见白云悠悠,令后来者不胜遐想低回。

如果就事论事,其指向也许可以专咏黄鹤楼的沿革;如果就此铺开,亦可朝缥缈虚幻的游仙诗靠拢,写成洋洋洒洒的七言长古。殊不知只是一笔带过,接下来由传说仍回到现实,唯颈联寥寥十四字,才是全诗中唯一实写的登楼之所见:晴空寥廓,汉阳方向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头的草色芊芊,一片苍翠,景物是如此鲜明。然而,人之常情往往是:眼前风物虽好,但不是我的故乡;故乡也有好风物,但我的故乡在远方!

在他乡美景的感官刺激下,身世浮沉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会油然而生,随着暮云四合、黄昏降临,面对大江东去的浩渺烟波,这种乡愁更加浓烈。所以,全诗最后一字落到“愁”字上,实乃顺理成章,诗人欲“出之“气”,正是登楼引起的乡愁。当然,作为宦者,又是诗人,他的乡愁之内涵,要比一般游子深沉得多。如果绳之以格律,此诗前半首浮声与切响是不调谐的,颔联不对仗,且上句连用六个仄声字而下句又出现三平调,尤为大忌。

这倒像是七古的句法,对此有论者认为:“古人兴到笔随,偶弄狡狯,竟传诵千古,究竟不可为法。我们做律诗,倘加入古诗句法,就难免给人讥评了。”这是老头巾之见。一首诗或明朗峭拔或迂回蕴藉,要在贯气,不可滞碍,尤不可囿于格律而失去诗味。此诗格律前似散漫而后转为整饬,并无断气之感,妙在转换自然,“已”和“空”的呼应造成古与今、天与地、传说与现实的对比;“黄鹤”和“白云”的重复出现,既强化意象,又增强音韵回环之美。

另据《李白集》中《登金陵凤凰台》的注解,崔诗首句当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这当然更合律。不过,也许因“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习惯了的缘故吧,“昔人已乘黄鹤去”多么自然!改乘白云,运载“工具”不对了,一开始就不切题,显得怪怪的,反觉点金成铁。无论这首诗在第一句是不是有不切题,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对于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假如一下,如果可以改动这首诗,那么你们更喜欢昔人已乘白云去还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呢?

参考资料:《全唐诗》

参考资料:《齐谐志》

参考资料:《李白集》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土豆历史解说》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