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图片 >> 正文 >> 正文

2022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诗歌欣赏题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2/11

高考的热度早就过去了,按说应该早点蹭,但是一直心烦意乱,直到今天才静下心看一遍试题。

看过有点想法。真不想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诗歌欣赏题都是错题!

话说在前头:我希望是自己理解错误。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

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两首诗都不难懂。

14题——

选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此项成立。

诗人处于悠闲的环境中,听笼中鸟鸣,感觉就和在山林中是一样的。对两种鸟鸣的差别,还是“涉及”了。

但是错误更明显的是A项。“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文诗没有“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不是“咏物诗”。不是题目是某物,就叫咏物诗,《江雪》是咏物诗吗?

文诗第一、三句写诗人的生活环境,二四句写诗人的活动与感受,一是听到了,二是很舒服。始终围绕诗人在写,哪里咏物了?

什么叫“咏物诗”?托物言志,以物自况,寄托思想感情,像欧诗,那叫咏物诗。

这题叫我做,直接选A项。

B项最起码是不严谨。“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欧诗其实写了两种鸟,“始知锁向金笼听”,说明诗人听过笼中鸟鸣,才会和花木间自由飞行比较,产生“不及林间自在啼”的感受。

D项没问题。“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大致相同”,表述准确。如果去掉“大致”,就不对,“林间”与“千岩万壑”是有区别的。此处不细谈。

15题——

题目没问题。看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对文诗的解说不完全正确。

并不存在这个“前后对比”,第一句就说“尽日闲”,整天悠闲,无事可干,所以“公庭事简人皆散”不是一个过程,而是始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听鸟鸣,就“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个问题不大。

但是,叫人纳闷的是,命题者既然能分析出文诗“侧面描写”,以“听觉感受”写淡泊意趣,怎么还会说是“咏物诗”?

难道,前后两题不是同一人出的?

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颈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选篇思路是对的:名家的非名篇。但非名篇前人解析不多,对命题者的阅读欣赏能力是个考验。

高中教材有《滕王阁序》,王勃的经历学生应该了解,诗题中“饯”字也点明了事件,诗歌背景可以不给,但首联“昌亭”是个典故,指韩信寄食昌亭的故事,这在高中教材里没有涉及,还是给个注释为好。

这不是错误。下面谈错误。

14题——

选不准确的一项,答案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早年”错,与“相知何用早”矛盾。这一项没问题。

但是其他项也有错。

B项没错。“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首联“穷”字,提示“潦倒不得志”,政治上陷于困厄谓之穷。后半句“友谊的基础”乍一看依据似乎不充足,但是在这首诗里,能够成立。

CD两项都有错。

C项,“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低”字写日色西沉,垂挂于楼阁之下,有高低层次。“隔”字写风烟迷离,归途模糊,这是想象,是虚写,不是“饯别场景”,亦无远近层次,何来“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项,“颈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颈联的问句,“相知何用早”,讲的是一见如故的惊喜,相识相知的深情,没有什么“豪迈昂扬气概”。

尾联“去去如何道”,要和下句连起来看,“日边”是个典故,言长安距离遥远。这个典故《滕王阁序》里有,“望长安于日下”,学生都了解。这里说长安太远了,就更不“豪迈昂扬”了,只有失落惆怅,还有对前途的担忧。

这一题如果选正确的一项,可以选择B项。

15题——

要比较两首诗,这是建立在14题D项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意思是,同样“豪迈昂扬”,有什么不一样。

前提错了,所以题目是无效的。

答案是:“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直抒胸臆。“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

②本诗作者点明自己与朋友都有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又有着共同的情怀理想,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颈联的“浦楼””两句和尾联的“去去”两句,一实一虚,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简单地说,《送》直抒胸臆,《白》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这个分析是对的。

但是答案自身存在硬伤——“都有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穷”不是贫困,是指政治上的不得志,这个九年制都学过,不解释了。

总的感觉,是四个字:我勒个去!

命题不容易,这个我懂。诗无达诂,诗歌欣赏题尤其难出,这是事实。

难归难,但是作为老师、考生家长,我还是希望命题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严谨严谨再严谨,毕竟关系到那么多考生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