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图片 >> 正文 >> 正文

说文解字第120课邓石如的名印以介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3/10
北京荨麻疹医院医师 http://m.39.net/pf/a_8833326.html

虽然今天只讲一个字,但为了不挨骂,还是老老实实把题目中问题的答案放在前面(1)邓石如的名印“以介眉寿”是用来护佑老人长寿的意思;(2)读一“介”书生与一“个”书生的问题,急着要答案的请看文末的专题讨论,前面内容可以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课,讲一个汉字:介。介字在《说文解字》部中归属“八”部,在现代汉语部中归属“人”部,查字典时要注意。介的小篆字形如图:

(介的小篆字形)

介。现代汉语常用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jiè。给的解释是:“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即在小篆时期,介字是由人和八两部分组成的,我们看字形演变:

(介的字形演变)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认为:“介”象人著介(甲)形。从字形上说,介的字形在甲骨文时期,的确是一个人身着两片,三片、或者四片衣甲的样子。金文样本数量少,但仍然是人穿着衣甲的样子。到了小篆变化不大,基本上就是人身上穿着衣甲的样子,只是衣甲省简成左右各一片。

(中国地图)

《说文》里说的“画也”指画线为界的“画”,而这里的“人各有介”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与疆界(身穿衣甲当然也是为了界定和捍卫自己的疆界)。为了标示自己的界限,所以画线表示,因此有“画也”,实际上,现在人们在地图上标示疆界的方法还是画线表示的(如地图);上学的时候,同桌之间也经常在桌子中间画一道“ ”。简言之:介的本义就是疆界;界限。后来就写作界。《说文解字》的小篆里并没有“界”字。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称“古疆界字只作介。”篆刻时如果遇到“界”则写做“介”。比如《诗经.周颂.思文》里现存版本里有:“无此疆尔界”,在陆德明的释文里,“界”就写作“介”。

(同桌 )

本义之外,介字还有很多其他意思,举常用的意义说说:

(1)间隔,阻碍。比如《庄子.田子方》有:“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成玄英的《庄子疏》称:“介,碍也。”称古时的“真人”,他的精神,经过大山,也阻碍不住他;进入渊泉,也浸润不着他。

(2)侧畔。《字汇.人部》:“介,畔也。”比如:屈原《哀郢》有:“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哀叹我富饶的祖国大地啊,可悲啊江畔的风习。

(屈原)

(3)处于二者之间。《集韵.怪韵》有:“介,间也。”比如《左传.襄公九年》:“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杜预作注说:“介,犹间也。”春秋时期,郑国与周王室处在北边晋国与南边楚国之间,这是当时的两大强国,两国交兵,郑国跟着遭难。

(春秋时郑国的地理位置)

(4)佑,助。《尔雅.释诂下》有:“介,佑也。”比如《诗经.豳风.七月》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眉寿,人老了,眉上长毫毛,称秀眉,也叫长寿眉,所以称长寿为眉寿。把它们(指前面的稻米等物)酿成春酒(冬日酿酒,经冬始成,所以称“春酒”),用来护佑老人长寿。“以介眉寿”这句, 篆刻大师邓石如先生曾刻过一方印,如图:

(邓石如和他的“以介眉寿”)

(5)介绍;媒介。《玉篇.人部》:“介,绍也。”比如《后汉书.符融传》记有:“郭林宗始入京师,时人莫识,融一见嗟服,因以介于李膺,由是知名。”大意是:郭林宗刚刚来到京师时,当时的人都不认识他,符融见过一次就非常叹服,因此就把他介绍给李膺(当时的名士,“八俊”之首),郭林宗从此名声大振。再比如《孔丛子.杂训》中有:“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大意就是士子没有人推介就不能扬名,女子如果没有媒介就无法嫁人。

(6)凭借;仗持。《字汇.人部》“介,因也。”比如《史记.南越列传》“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王、王太后恐怕吕嘉等人先行举事,因此摆酒,凭借汉使的权力,谋划着诛杀吕嘉等人。三朝丞相的吕嘉势力过大,王和王太后需要凭借上国来使的权力才有机会让他参会。

(7)坚固。《正字通.人部》:“凡坚确不拔亦曰介。”比如宋代范仲淹的《和谢希深学士见寄》:“心焉介于石,可裂不可夺。”这里的介,就是坚固的意思,心志像石头一样坚固,可以打碎,但是却不能改变。

(范仲淹像)

(8)节操。比如《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孙奭《孟子疏》称:“不以三公之荣位而移易已之大志也。”这里的“大志”,其实就是现代汉语里说的节操。柳下惠(就是那位“坐怀不乱”的主人公)不因为“三公”这样的高官而改易他的节操。

(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像)

(9)大。《尔雅.释诂上》:“介,大也。”比如《易经.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王弼的《易注》称:“受兹大福”。再比如中唐诗人刘禹锡的《沓潮歌》有:“介鲸得性方逍遥。”这是的介,即释作大。

(10)古代戏曲术语。表示剧本里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比如“坐介”、“笑介”、“见介”,即指示演员做坐、笑、看见的动作或表情或动作。这个用法我们读元曲剧本时经常看到。

(11)指带有甲壳的昆虫和水族。比如《淮南子.坠形》:“介鳞者,夏食而冬蛰。”高诱作注说:“介,甲。龟鳖之属也。”

(龟)

(12)通“甲”即,铠甲。从字形来说,这个意义可能是介的本义。《广雅.释器》:“介,铠也。”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有:“介,假借为甲”,比如《诗经.大雅.瞻卬》里:“舍尔介狄。”郑玄《毛诗传笺》称:“介,甲也。”

(13)介还通“价、芥、匄”等字,各取所通字字义。不再一一详说。

再有,介还是古国名,辖地在现在山东高密。介还是姓氏,《续通志》有载。

(二)介的第二个读音是gè。通“个”,读这个音时多表示自谦,现在又多从俗读为jiè。《集韵.箇韵》有:“箇,或从个、介。”《书.秦誓》:“如有一介臣。”陆德明释文说:“介,字又作个,音工佐反”读音说得很清楚,就是“个”的古读音。王勃的《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依照陆德明的说法,也应当读作一个书生。只是后世读音从众俗改成了介的本音jiè。

(王勃画像)

又比如:《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这里的介,杜预注说:“介,独使也。行李,行人也。”这里的介,读音也读“个”,“一介行李”,指一个使者。再比如《儒林外史》 回:“王冕一介农夫,不敢求见”,也是读“个”音。

附一点讨论:一介书生还是一个书生?

要注意,不管如何读,正确的写法都写作“一介书生”。

实际上,读一“gè”书生,是古人的读法,通的是“箇”字的字意,“箇”指竹杖,一箇书生,意思是竹杖一样的一个身无长物的书生,光杆一条,还表示只有一个人。从字形上,箇的字形有一种写法写做“半竹”,也像一个人的影子,如图:

(箇的俗字写法)

而今人从俗读一“jiè”书生之后,上述意思消失了。不过有意思的是:“介”本身含有耿介的意思,即上面所介绍的节操、坚定、界限等含义,也能从字义上读得通,表示书生是个有操守、性格坚定的人,这也符合语境。甚至“介”的字形,也像一个身无长物、只穿了一件破布衣服的人,也挺好。

古今读音演化,是一直在发生的事情,考试时,请按字典里的读音填答案,因为不这样做得不了分。平常生活应用,大家各按各的道理读,相安无事就好。

(之,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