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之性,人为贵。清代政治家、文学家魏源
2.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庄周,战国哲学家庄子
3.天地之气,不失其序。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国语》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东汉哲学家王充
5.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左丘明《左传》
6.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7.农,助天地以生衣食者。清初哲学家李塨
8.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功劳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选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现在可用以歌颂名望极高、功劳极大的人。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荀子·王霸》
9.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一次长途旅行,艰辛无比,短暂无常。人生在时间长河中奔流,生命短促,命运也难以把握,此条用“远行客”的日常现象比喻这一流程,对人生在世的境遇作了一个画龙点睛式的概括,生动而富于哲理。这种感叹人生短促的艺术手法以及对人生的概括值得借鉴。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10.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桂州》其一。这两句大意是:日落时,斜阳洒在水面,江湖反光强烈,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潮水涨起来了,日没水底,光照度明显下降,天地呈现出一片青灰的颜色。诗人以画家对色彩的高度感受力,敏锐地抓住物象在不同光照下的明度变化,把亮白、暗青的色彩状态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正因为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高度的绘画修养和纯熟的文字工夫,才能一语道出人们经常看到却说不来的色彩变化特点。
唐代诗人王维《送邢桂州》
1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眺》。这两句大意是:极目望去,江水流至天地尽头,还在继续奔腾,像要流出天地之外。远山苍翠,云蒸霞蔚,依稀可见,给人以隐约迷离,似有似无的朦胧美感。此条上句言地阔江远,下句写山高云蔚,一显一隐,相映成趣。诗句视野开阔,气象雄浑,适用于表现青山高远,江水浩瀚的景象。此名句常为后人袭用。如宋人欧阳修有。“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的名句。苏轼也曾咏道:“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水调歌头》)。
唐代诗人王维《汉江临眺》
1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迥(jiǒng炯):远。宇宙:天地四方叫宇,古往今来叫宙。这两句大意是:看到天高地远,于是感到空间、时间真是无穷无尽。这两句说明宏观世界的无限大,无限远,既无起始,又无终极,无穷无尽,永无了时。在宇宙、自然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有限的。
唐代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13.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唐·孟郊《游终南山》。这两句大意是:终南山高大的身躯简直充塞了天地空间,太阳和月亮似乎都是从它的石头上面生出来的。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终南山的奇伟形象,表达自己异乎寻常的感受。这种景象确乎可以使人胸襟为之开阔。
唐代诗人孟郊《游终南山》
14.功略盘天地,名飞青云上。
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功略:功绩谋略。这两句大意是:功绩谋略世上无双,掩盖天地,美名四处传扬,直飞青云之上。可用来赞美功勋卓著、为人颂扬的英雄人物。
唐代诗人李白《赠张相镐二首》
15.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唐·李白《友人会宿》。衾(qīn钦):被子。这两句大意是:酒醉后躺卧在空山,以天为衾,以地作枕。同写醉态,意境却各不相同。李白写醉卧空山之中,枕地盖天,何等气魄,何等狂放!作者的气质对抒情主人公的作用,由此可见。从这里我们也得到启迪:写一个人的神态时,一定要和他的性格、气质,素养等统一起来。
唐代诗人李白《友人会宿》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谢谢!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