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图片 >> 正文 >> 正文

出乎意料王勃写滕王阁诗时,诗中主角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4/8/26

王勃的《滕王阁诗》:

文征明书《滕王阁诗》

因为流传年代久远,版本就有些不同。比如“珠帘”一作“朱帘”,“几度秋”一作“度几秋”。

其实这些并不算什么,《滕王阁诗》出乎我们意料的很多。

今天单说说那位“阁中帝子”滕王李元婴。

滕王擅画蝶

翻开《唐诗鉴赏辞典》,在《滕王阁诗》下有这样一段鉴赏文字: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车马,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段文字出自现代学人沈熙乾先生,可谓精到;但是百密一疏的是,沈先生没想到:

在王勃写《滕王阁诗》时,滕王还活着。

滕王李元婴,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第22子),贞观二年(公元年)出生。

在他11岁时,哥哥李世民封他为滕王,封地滕州(今山东滕州)。

到了25岁,与他同岁的侄子、唐高宗李治迁其官为洪州都督,不久后,他开始修建滕王阁。说起来,这应该是第二个滕王阁了,第一个在滕州。

而滕王迁洪州都督的那一年(公元65年),王勃大约岁。

咸亨二年(公元年),22岁的王勃“临帝子之长洲”,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并诗。那时滕王4岁,正在隆州刺史任上,并计划兴建他的第三处滕王阁。

滕王死于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年),终年56岁。而此时,一代天才王勃已去世七八年之久了。

王勃画像

有学者指出《滕王阁诗》与《滕王阁序》并非同一时间段创作的,但是,既便将《滕王阁诗》后推到王勃死的那一年,也不会存在“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这种情况。

为什么要强调滕王的死活呢?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滕王阁诗》诗意的理解。

沈熙乾先生读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觉:

“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而产生这种感觉的心理基础就是滕王已死。换句话说,沈先生是将其当作惯常所见的怀古诗来读的,同“昔人已乘黄鹤去”、“凤去台空江自流”一样。

但是,王勃写此诗时,滕王恰恰还活着;而且曾做过沛王府文学,经常出入于王侯座间的王勃也不可能不知道滕王的死活。

在这种状况下,他会“不知死活”地去借滕王表达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

滕王阁

所以结合着当时的背景看——

这首《滕王阁诗》更有可能是写给滕王的颂歌!

我们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滕王阁高临江渚,滕王的佩玉鸣鸾、轻歌曼舞似乎刚刚消歇。

接着是:“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朝云的丝丝缕缕依旧挂在檐间,而暮雨无声地顺着雕甍卷入珠帘。他们似乎还在旧日时光中流连回味。

画栋朝飞南浦云

再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云卷云舒,日出日落,这物换星移间,年岁在滕王阁前的江流中悠悠而过。

最后:“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那曾经给了滕王阁以繁盛的滕王现在在哪里呢?槛外流淌的长江一直在等待他的回来,但却空自等待。

王勃不可能不知道滕王在哪里。在滕王阁宴集时,那些达官显宦又怎么不提及首建此阁的人物呢?

——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是在替朝云暮雨、高阁长江而问,表达的是浓浓的失落之情。

所以它是颂诗。

披绣闼,俯雕甍

对这首诗还有不同的理解。

与悦华认为的颂歌不同,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暗讽诗。

如清代朱栾这样解析:

“诗首句、次句,言王建阁壮丽,坐法削户而歌舞歇也;三、四句,言阁中帘栋依然而雨云有今昔之感也;五、六句,言王去洪都数年,民境臻宁谧也;七、八句,言王谪置滁州,当时豪华付流水也。”

总之,“讽刺之义显然”。

朱栾的解析虽然有穿凿之痕,并且赋予王勃更多的“政/治正确性”,但也没离开滕王尚在世这一前提。

槛外长江

综上所述,滕王的生与死,是解读《滕王阁诗》的必要前提。

诗歌解读讲求“知人论世”,如果连滕王的生平也不了解,就去解诗,往往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淖,或者有架空分析之嫌。

参考文献:

《从正仓院写本看王勃〈滕王阁序〉》,咸晓婷,《文学遗产》年第6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