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图片 >> 正文 >> 正文

五云阁见证栖霞泉水夼的人才兴盛过去出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5/4/9
如何治疗白癜风呢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
编者按: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烟台栖霞市亭口镇泉水夼村的故事。当时在图片中,有一座古建筑,上面书写着“五云阁”的字样。不少读者对这座古建筑的历史感兴趣,本文就有请来自泉水夼村的刘春霞和于长城,讲述这座“五云阁”的典故。以下是正文——胶东很多村庄里都有寨门,当地话一般称之为“大门”。地处牙山北麓的栖霞市亭口镇泉水夼村也有这么一个寨门。它看起来跟别的村庄的寨门样式相仿,但是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在古代,多数村庄建造寨门都是为了防御。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自保,先民们修建起土寨子或者圩子。这种圩子通常四周有围墙,围墙上留若干大门供人们进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寨门的防御功能消失后,很多村庄寨门和围墙或圩子都拆除了,少数村庄在不影响通行情况下仅留存寨门。泉水夼这个寨门比较特别,它从开始兴建就不是为了防御。因此没有建在村口,而是建在村子的最中央,北临村里的打谷场,视野开阔,村民们都称呼它“大门”。村庄整体地势东高西低,站在大门前向西可俯瞰整个西村,向东仰望则是古朴村落,群山环绕,地理位置优越,是联通东西村的要道。说到这,泉水夼村里从老辈起就传下了这样一个传说,它也足以说明泉水夼人文文化底蕴的雄厚。原来泉水夼村里一直分东疃、西疃(东村、西村),西疃主要有于、蔡、王这几个姓氏,东疃主要有刘、李、孙、姜、崔这几个姓氏。在古代,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参加科举考试。此前,村里考取秀才等功名的人,一般都是西疃的。到了清末,东疃一年之中有五人考取了秀才。感到扬眉吐气的东疃人,就集资在村中间最显眼的位置建了这个大门。当时是以整齐的条形石块为基,青砖红瓦,飞檐翘角,正面书“五云阁”(所谓五云阁,多半指的是五人考中秀才、期待平步青云的意思),后题文“文光射斗”。对于题词有说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有关联。也有说来源于少年进士易可久的楹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直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意为文采能够光芒四射,一直到天上的斗宿。(编者注:文光射斗,是在古代典籍中常用的一句话,如《五字鉴》中说:“德教加黎首,文光射斗牛。”实际上,光射斗牛的典故,出自《晋书·张华传》,本来指的是剑气。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化用这个典故,因此广为人知。文光射斗牛,其实是类比,意思是文气如剑气直射斗牛,其实就是人杰地灵、文脉昌盛的意思。斗牛原指古扬州分野,在这个词中泛指天空。因此,文光射斗的“斗”,并非北斗星中的魁星。)总之,这座“五云阁”的修建,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文化的推崇,及对于子孙的美好祝愿。建成后的“大门”也成了东西疃的分界线标志。自此后,泉水夼东疃、西疃比学赶超、发奋读书的氛围更加浓厚。百余年间,很多村里的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粗略统计共有二百多人,其中还有考上清华和交大的。这些考上大学的人当中,有的去了大城市,有的出了国,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过,无论到了哪里,他们都对村里都念念不忘。只要回来,总要去大门那里走一走,因为这是村里的孩子们梦开始的地方。而留在老家的村民们,平时也时常在宽敞的洞门里避一下雨,躲一躲太阳,抽一袋老旱烟,聊聊收成,谈谈孩子。可以说,这座“五云阁”留住了每一位泉水夼村民的根,成为了东西疃的纽带,让村里的人更加紧密团结。(作者:刘春霞、于长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