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常有人吐槽国产综艺「俗」。
要么就是装疯卖傻瞎起哄,要么就是翻拍抄袭炒冷饭。
少了创新,更少了格调。
但近些年来,这个状况已经大有好转。
年初就有《中国诗词大会》引领全民读诗的热潮。
前阵子《一本好书》也上新了第二季,内涵深厚。
最近鱼叔闲逛,又翻到了一个文化节目。
它太别致,太独具一格了。
可以说,放眼全世界,都没有任何节目、任何国家能够抄袭和翻拍。
它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邻家诗话》
这档豆瓣评分8.7的栏目,在9月份就已经完结。
鱼叔非常懊恼,自己怎么现在才发现这枚宝藏。
跟市面上其他类文化节目相比,它太别致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形式。
一般的节目,都有明确的节目环节。
一环扣一环,稳定推进。
至少也要有个主持人,负责串场。
但《邻家诗话》不是。
环节随性,形式自由。
作为一个综艺节目却没有固定流程。
节目本质就是王劲松在院子里泡上一壶好茶,然后邀请几个好友来聚会聊天。
串场只靠这位老戏骨王的言语间闲聊。
更像是一档谈话节目。
但又没有固定的话题,或需要辩驳的论点。
节奏全看众人聊天时的发挥,随兴所至。
开局有时是诗篇朗诵,有时变成一段京剧。
还有时成了教小朋友弹琵琶。
既然是会友聊天,那便讲到哪里算哪里。
大家喝着茶吃着点心,说到兴起还要唱上一段,吟诵两声。
甚至时不时打个电话,喊隔壁好友过来帮忙串个场。
其次,是格调。
《邻家诗话》讲究风雅。
王劲松的这个聚会,叫雅集。
雅集在古代是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讨论学问的集会。
写「二十四桥仍在」的姜夔有一首《一萼红·古城阴》,里面就有「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
雅集里面有茶席。
王劲松的身份是茶席主人。
主人要待客。
常客就是「隔壁老方」方锦龙。
这位能弹奏上百种乐器,尤其精于五弦琵琶的大师,是茶席上的国乐行者。
喝茶的时候要读诗。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常客郦波老师,也经常来雅集做客。
每期还会邀请不同的客人,或许是歌手,或许是演员。
他们的身份是庭院佳客。
众人喝茶聊天时,会有人根据聊天内容作画。
她是邻家画师。
在这里能见到琵琶,古琴,筚篥,箜篌。
能读到李白,苏轼,李清照,范仲淹。
处处皆透着风雅。
再来,是氛围。
极讲究细致。
平米的庭院,雕梁画栋,茶桌水塘。
根据每期内容不同,装点的或是秋霜芦苇,或是南山黄叶。
邻家画师也会根据这期聊的诗的朝代,来选择符合时代的服装。
每期的片头都不一样,是根据当期的主题和元素重新剪辑。
片头里就连画师笔下的画也暗藏乾坤。
这些甚至没有观众会注意的细节,它也努力做到了极致。
正在画的画作每一期都不同
《邻家诗话》给人的感觉,真就是自家的院子。
院子里有水塘,夏天会开荷花,秋日会长芦苇。
还有一个带长廊的小亭子。
曲径通幽,淡然雅致。
偶尔会有兔子跑到亭子里探头探脑,还有小鸡在院子里四处撒欢。
如同一个好客的主人,时常约三五好友相聚在自家院子里。
抚琴吃茶,舞文弄墨,乘兴而歌。
如有「永歌之不」,还要辅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来的是不同的人,聊的是不同的事。
而不变的是好友来去间,皆是谈笑鸿儒。
聊友人诀别,会说一首西出阳关。
聊人生豁达,会咏一句一樽还酹江月。
这院子里的。
是君子,是伊人,是秋霜白露。
是疏风,是骤雨,是绿肥红瘦。
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邻家诗话》的讲究,不光体现在表面,更是在骨子里。
节目唯一的引线是「邀请朋友来家宴上喝茶」。
为什么以茶做引子?
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是自古以来皆有之。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日常娱乐要赌书泼茶;
宋代大诗人兼非官方美食家苏轼要且将新火试新茶,品味雪沫乳花浮午盏。
气吞万里如虎的陆放翁,住在西湖边的客栈里,也不忘「晴窗细乳戏分茶」。
为什么以宴席做场景?
中国人讲究宴客。
而文人的客宴之上,各展奇才,相谈甚欢,又最能激发灵感。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勃的传世佳作《滕王阁序》,写在“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记》,写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为什么以会友做内容?
二三知己围炉夜话,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说,自己也没什么大的理想,就希望跟几个好友在一起聊聊天。
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就很知足。
白居易写给刘十九的诗中,也提到天将欲雪,不如留下来围着红泥小火炉喝一上杯。
插个题外话,刘十九其实是刘禹锡(刘二十八,族中排行二十八)的堂哥刘禹铜,老刘家按照金银铜铁锡来起名字也是很有趣味性了。
有了这些,到了《邻家诗话》里,我们看到的才是雅集。
方老师古琴弹唱,歌手阿兰和声。
劲松兄一边跟着哼哼,一边提起茶壶斟茶。
沧溟先生端着茶杯,轻呷一口。
美哉妙哉。
这一幕不知怎么就让鱼叔想起了《天山童姥》里的林青霞、巩俐。
侠骨柔情,江湖风月;
文人墨客,风流雅士。
大抵中国自己的东西,到底皆是相通的。
有时主人听的陶醉忘了倒水,客人还会主动讨茶。
这些大俗与大雅,皆在其中。
(给有兴趣的鱼友首先指路第二期,王老师的朗诵和方老师的独奏)
节目名叫《邻家诗话》,聊的自然离不开「诗文」。
这是最有中国古典意味,但又在当下最被忽视的文学艺术。
都说今天的人已经不读诗,不念诗了。
那股子浪漫,丢了。
好在,这档节目又给捡了起来。
在他们的聊天里,艰涩难懂的诗文变得深入浅出,别有趣味。
往现实了说,诗文中可见教育话题。
李清照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大家名士,离不开她的家庭教育。
她可以「兴尽晚回舟」,玩嗨了回家迟了。(十四五岁)
也可以「浓睡不消残酒」,喝大了第二天还乏着。(十七八岁)
对当时的女儿家来说,可是莫大的自由了。
虽然是在理学开始发芽的宋代,但李清照的父母也从没有限制她的发展。
讲究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成长」。
这与当代的教育宗旨,依然是贯通的。
我们最早的儒家教育,其实非常鼓励个性,讲究因材施教。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了普鲁士的皮毛,对孩子的要求只剩下了「听话」二字。
所以别老说儒家老古董死板,真正死板的,是断章取义、不懂得灵活变通之人。
古人的道理,可一点也不含糊。
再往大了说,诗文中能读出家国。
同样是边塞,为什么王维的大漠孤烟是壮阔,范仲淹的长烟落日孤城闭却是荒凉?
因为王维是唐代使者,出使塞上天然带着文化自信。
而范仲淹生活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军事力量不行,很容易被外敌来犯。
但范仲淹有家国情怀。
为了保家卫国,宋仁宗召他回京他几次拒绝。
范仲淹是懂兵法的,边关不可无人守。
非不想回,乃不能回也。
所以他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往抽象了说,诗文中还能读出哲学。
中国「两个半圣人」其中的一个,王阳明。
(另外一个自然是孔夫子,另半个则是曾国藩)
这位五岁不说话,开口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天才,遵循着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厚积薄发,一生求索。
被贬被谪被追杀,他跳江假死,扒着商船逃命,写下「月明飞锡下天风」。
不但包容了幸福,更包容坎坷苦难。
这才龙场悟道,突破了理学,悟道出心学。
最后再说说诗文中最普遍的话题:
爱情。
有满清第一贵公子名号的纳兰性德,在婚姻上并不自由。
因为他父姓叶赫那拉,母姓爱新觉罗,婚事当时是康熙钦点。
不过幸运的是,他和妻子卢氏情投意合,先婚后爱。
卢氏非常有才华,纳兰还用「林下风致」形容过她,两人堪称灵魂伴侣。
所以卢氏难产去世后,纳兰才会「沉思往事立残阳」,无限追忆。
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成了世间所有伤心人的自白。
爱情的真相,莫过于珍惜二字。
这样的诗文,这样的解读,以乐和之,以画辅之。
字斟句酌,低吟浅唱。
中国的智慧和浪漫,都聚集在这一方茶席之间。
这就是《邻家诗话》讲究的东西。
什么是中国智慧?
是自成语境,书中方圆。
是掌中三寸即为佛国,立身三尺便是人间
什么是中国浪漫?
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其意在乎山水之间。
是君子之交不尚虚华,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我们总说诗和远方。
可诗和远方在哪儿呢?
诗意可以很大,需要行囊在肩路途万里,大千世界尽在眼中。
但《邻家诗话》表达的是,诗意也可以很小。
可以就在与友人谈天说地的思绪中。
在沸水冲泡茶叶的香气中。
在琵琶弦动的余韵悠长中。
中国人讲究太极阴阳,极小处总能生出极大。
只要你愿意。
生活中每一处苟且的间隙里,藏着的都是诗与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