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优势 >> 正文 >> 正文

庆余年中所谓的斗诗,不过是一场闹剧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1/19
冬季白癜风护理 http://m.39.net/pf/a_6770872.html

引言:

最近,一部古装电视剧《庆余年》在各大影视平台热播,此剧以轻松诙谐的剧情、华美用心的制作、演技精湛的演员,获得了观众一致的好评。然而其中有一幕斗诗环节,虽然故事十分欢快,但斗诗的内容和形式略显简短草率,失去了古人斗诗的雅趣和韵味,犹如一场尴尬的闹剧。

《庆余年》斗诗之内容

在《庆余年》的斗诗场景中,一共出现了三首诗,第一首是配角郭保坤写的七言绝句:

云青楼台露沉沉,玉舟勾画锦堂风。烟波起处遮天幕,一点文思映残灯。

作为衬托主角的配角,编剧定然不会给他安排什么好诗,事实也是如此,主角范闲听完便点出其诗平仄不对。其实,这首诗不仅平仄不对,依据近体诗的格律,以及《平水韵》来分析,此诗押韵显然也不对,一首绝句,三个韵脚,竟然押了“下平十二侵”、“上平一东”、“下平十蒸”三个韵部,可谓大谬。

看完格律,再看诗意。七绝因为篇幅短小,要在二十八个字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则需要做到“凝练”二字,一般来说,诗人会借一件事、一处景,来抒发一种情,四句诗也分别有起、承、转、合的作用。

起,就是写出感情基调,如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承,则是承接上文,加深这种感情基调;转,即发散这种感情,体现主题,并且要出奇、亮眼,合则是和升华主题,要有余韵。

就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我们可以通过杜牧的阐述,理解他的内心感受,此诗脉络清晰,整篇如行云流水,第一句说自己困顿失意,落魄江湖,第二句言自己寄情于佳人,第三句语意一转,感叹自己在扬州的十年好像一场梦,最后,只留下一个负心汉的名声。

但是《庆余年》的这首七绝,一句一景,有景无情,平铺直叙,味同嚼蜡。而围观的众人,却轰然叫好,在场的皆是京都颇有名气的文人,一首这样的诗也叫好,如果不是编剧想体现他们文学鉴赏水平非常低,那则是不走心。

第二首,是一位姓贺门客的作品,为他离家时所作,据他本人自述,是在踌躇满志的心境下写的:

东望云天岸,白衣踏霜寒。莫道孤身远,相送有青山。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从“斗诗”的铺垫来看,编剧应该是想让这首诗升一个大档次,远盖第一首,这样一来,主角范闲“扮猪吃老虎”才更有爽点,然此诗平仄亦有许多错误之处,但范闲并没有点出,不过却肯定了这首诗的立意。

这首诗的立意还算不错,但表达时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第一句的“云天岸”,一个“岸”字破坏“云天”空阔渺远的意境,第二句中的“踏”与“寒”所蕴含的情感互相矛盾,读来气脉不畅,第三句“莫道”落了下乘,失了含蓄之道。

好的诗作就像《二十四诗品》中说的那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第三首,则是主角范闲出马了,具有金手指的他,直接开挂,借用了诗圣杜甫的一首七律《登高》,就是我们熟知的那首“风急天高猿啸哀”,此诗被誉为七律之冠,一诗写出,技惊四座,一众文士,目瞪口呆,每一句落下,都引起一番骚动,其场景,仿佛再现当年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场景,令观众大呼过瘾。

然仔细思考,这一幕却禁不起推敲。

斗诗情节之“失真”

需知,在唐代之后,诗的题目已经和诗的内容已经密切相关,诗题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诗人当时的创作背景、心境、以及创作原因等。就譬如杜甫这首诗的题目《登高》,告知了我们,杜甫他老人家是登高望远之作,如此一来,我们就能理解此诗前面四句空间的变换,否则四种不同空间的景物集中在一起,会令人产生疑惑。

但是在《庆余年》中,范闲并未写出诗题,仅写出前面两句,主办这场诗会的世子,就像见到旷世名作一般,惊讶不已。在写完整首诗以后,一众文人纷纷惊呼,刚才烂诗叫好,现在杜甫的《登高》也较好,他们是否真的看出其中的好,还是值得怀疑的。

因为要看一首诗的好坏,需从多个方面来判断,除了创作者体现出来的“诗艺”,还需结合其中的思想和意境来判断。《诗薮》评杜甫此诗为“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不仅是因为其诗对仗自由工整、语言凝练流畅,更是因为从诗中能够看到杜甫历经战乱常年漂泊的愁苦。

简单来说,诗中,藏着杜甫的人生,藏着安史之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象。但是,范闲一个富贵家庭走出来的公子哥,从小生活优渥,既未曾“万里悲秋”,也无有“百年多病”,却老气横秋写出这首沉郁悲怆的《登高》,以当时情境结合来看,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艺术高于生活,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诗也是如此,“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一首好诗,贵在“真”字,不真实的诗歌作品,是很难打动人心引发作者的共鸣的,正如赵缺先生所言:“诗者,感其遇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从《红楼梦》看《庆余年》斗诗形式之谬

看完了《庆余年》斗诗的内容,再来看其毫无章法雅趣斗诗的形式。

从《红楼梦》中,我们便可略窥古人斗诗是怎样一种场景,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写到:

李纨道:“我进来时,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迎春道:“既如此,待我限韵。”说着,走到书架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作七言律,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一个字来。”那丫头便说了一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头一个韵定要这‘门’字”……又命那丫头随手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

贾宝玉与姐妹们建了一个海棠诗社,趁着兴致便出题写诗,此可谓之“斗诗”。首先,从原文可以看出,斗诗需要限制主题,不能你诵风月、我吟雪花,主题不同,谁如何判断高下?

其次,除了主题之外,作品的体裁也要统一,须知中华传统诗词是分很多体裁的,大的分类有古体诗和近体诗,此二类又有多种细分,不同的体裁,评判好坏的标准也不一。如《庆余年》一般,一人七绝、一人五绝、七律,斗诗者体裁各异,很难通过诗词创作的技法去判断诗的好坏。

最后,便是要限韵,《红楼梦》中这位丫鬟所选的“门”、“盆”等字,都是属于《平水韵》十三元韵部,通过固定的韵脚,临场发挥,写出符合主题的优秀诗词,才能最大程度看出一个人积累和才思,另外,都是相同的韵脚,评判者才能更好的从诗句去判断各人优劣。

除了上文在《红楼梦》截取去的情景,古人还有“行酒令”、“飞花令”等斗方式诗,这些斗诗形式,都极为考验斗诗者的诗赋水平,因此,在注重诗赋的唐代,有很多才子,通过一次斗诗而名扬天下,一举成为达官贵人的座上宾,切不可以为都是如同《庆余年》这般随意。

结语:

若如《庆余年》这般张口就来,甚至拿之前的作品充数的斗诗场景,较之古代才子面前,便要贻笑大方了,这好比《神雕侠侣》结尾之处,一群三流武艺的江湖人士,学五绝一般在华山论剑。而且在剧中,第一首诗作者,乃是宫中编撰,在中国古代,编撰一职,非博学鸿词之士不能担任,如白居易、柳宗元等人都做过编撰的工作。

堂堂编撰写出如此“佳作”,徒增笑料,当然,拍影视剧不是做学问,无需引经据典,一昧效仿古人,囿于史实而忽略艺术层面,些许瑕疵并不影响观众看剧的心情,只是,能够在着重观赏性的情况下,兼顾文化的传播,自然是锦上添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