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确实,她就是年少成名的天才作家。十九岁便写出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的金句。读她的小说,你会惊叹于她对人性的幽微之处如此洞澈,要知道,当她写下《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她还只是家人眼中不谙世事的青春少女。她将家里来客闲聊的心事作为素材,再加以细致构思与精巧创作,便成就了这部知名小说,红白玫瑰的隐喻,也成为了现代人心领神会的另类成语。
但至今,仍有人对张爱玲的成名要早之说大加批评,认为她的价值观有问题,会误导青年。你怎么看呢?随着人生阅历的累积、思维方式的进化,我试着从不同角度解读她的观点。
“出名”在某些语境中带有负面色彩,但若将出名看作人生取得重大成功、个人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你不觉得这必须要趁早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器晚成者必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若不能在少壮时取得开创性成就,其后一般也就一般般了,泯然众人,平凡一生。
君不见,诸多被称为大师、大家的人,他们最重大的发现、最重要的成就、奠定他们未来成为大师的基石,绝大多数都是在其少壮时即已筑就。屠呦呦在耄耋之年方获诺贝尔奖,但你要知道,她在青壮年时就已发现并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创制了最有效的抗疟药。45年后的诺奖,于她,只是一份迟到的贺礼。
文学史上最能呼应张爱玲的少年天才——王勃,当他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有人都惊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时年25岁,26岁时王勃溺水而亡,天才殒落。他的《滕王阁序》传颂至今,成为当代中学生必须通篇背诵的黄金诗篇,一篇文章就贡献了20多个成语与金句,并成就了一座天下名楼。
伴随着天宫与神舟系列的星辰大海之旅,中国航天科技团队也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他们的年龄也让人惊讶——平均年龄仅35岁!那位上各大媒体头条刷屏的小姐姐、总调度,居然是位90后。仰望星空,他们让青春面容在其中熠熠生辉了。
为何英雄出少年?成名能趁早?底层逻辑很简单——人的生命有限,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正是你的少壮之年!
据统计,新中国之前,在张爱玲20岁便成名的那个年代,国人的平均寿命仅39岁。古人云,三十而立,此言成立,颇有道理,因为那时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十不立何时立?但现如今,我所在的城市人均寿命都已达85岁,未来必将步入百岁时代。相对于日益漫长的一生而言,现代人终于可以说“三十而已”了。若以百岁人生来看,50岁前能成名也算是“趁早”了。
出名要趁早,有生理基础,更有人的心理动因。古往今来,生活就象名利场。名声、荣耀,都是人的精神需要。受极大尊重、得到极高程度的自我实现,就是人生的极致满足。登上人生巅峰,这样的满足,谁不想早点实现?
若错过了趁早出名时机,怎么办?那就勉励自己大器晚成吧。近期,我正在读《人间值得》,一本生活哲理书,作者是一位老奶奶,90岁时写了这本书,是她的第一本与唯一的一本书,但她记录下的人生感悟打动了无数人,这本书风靡各大排行榜。她出名了!出名已不早,她的暮年,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一生不出名,那又怎样?
出名,只是成功的附属品。张爱玲因小说创作成功而出名,出名后小说当然卖得更好;屠呦呦研制青蒿素,初心不为出名,只为治疗疟疾救人一命;王勃挥笔而就华彩诗篇,只是有感而发的才华横溢;航天团队的探索太空之旅,只为让人类看到宇宙的广阔无垠。无心插柳,清风自来,功成方有可能名就。若只一味求名,而不在立功上去努力,求来的虚名,就真成了过眼云烟!有人说,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有机会当15分钟的名人,方生方死,这样的刹那名人,不知你愿不愿意去做?
其实,不出名,也好,这才是绝大多数人生的常态,有些名人、特别是娱乐圈名人,只是大众消费品而已。
人生,不出名不要紧,只要不虚度就圆满。正如那位老奶奶所说: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奋斗,不躺平,但顺其自然,不要让出不出名困扰自己。早出名,好;晚出名,也好;不出名,无所谓!你只需要对自己有交代,一切都好!
作家张爱玲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