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王谢风流满天下”,晋朝时期,王谢两家以清谈起家,开启了长达年的世代之交。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谢两家在西晋末期曾因为观点不同,差点走上分裂。
谢鲲字幼舆,出身儒家,好长歌而啸,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谢安。谢鲲博学多才,少年成名,生性豁达开朗,荣辱不惊,却有一个特别不好的毛病:喜女色!
谢鲲听说邻居家女儿十分美貌,就经常借故去借东借西。一次,他见女孩独自在家低头织布,忍不住心痒就调戏起来。却不料人家女儿抓起布梭就扔在他的脸上,砸断了两颗门牙。
第二天,谢鲲照常出门,有人问他门牙怎么断了,他坦诚是被邻居女孩砸的。人们都笑他不自量力,他却不以为意地说:“折齿又何妨,丝毫不影响我啸歌。”
这就是的由来,并衍生出了的成语,比喻女孩家抗拒男子的挑逗引诱。
晋朝的清谈之风从谁开始的呢?《晋书》没有结论,但后人公认是王衍。
王衍是王羲之的族叔,好“老庄”学说,从不提“钱”字,逼急了就用“阿堵物”代替。可这个人很自私,好推诿事情,经常和至交好友谢鲲一起清谈。
在当时,道学和玄学的理论还不完善,王衍每次和客人谈到中途,发现义理不对了,就随口更改,前后矛盾。客人因此常常生气,认为他口中含着“雌黄”,乱改乱说。
这就是的故事,后来衍生出的成语,比喻一个人胡说八道、信口开河。
王衍不仅有信口开河和自私的臭毛病,还爱惜羽毛。
当时的名士都喜欢蓄妾,王衍也不例外,家中养了10多个美妾。有一次,谢鲲劝他说:“自古女色误人,你是当朝名士,却养了那么多美妾,这不利于你的名声。”王衍觉得谢鲲说的很有道理,就把门打开,放那些女子回家了。这就是的故事。
后来,以讹传讹,这个故事不知怎么就安在了王安石的身上。因为,王衍字夷甫,而王安石字介甫,一字之差,李逵变李鬼。
谢鲲本是儒家弟子,却喜欢清谈。当时,王衍的族弟王导、王敦对他都十分佩服,每次清谈都把王衍甩在一旁,专心听谢鲲谈论。
因此,在西晋初期,王谢两家的交往很深。
谢鲲虽然喜欢清谈,但骨子里还有儒家的脊梁。因此,后来王敦逆反,要把所有反对王家的人都杀人,大部分都被谢鲲阻拦下来。可是,有一个人谢鲲却忘了拦,成为他终生遗憾。
这个人就是周伯仁!
周顗为人正直,不苟言笑,与谢鲲和王导关系非常好。
王导的弟弟王敦逆反,周当众大骂,王敦回家问哥哥要不要留他。王导曾因为王敦逆反被司马睿怀疑,向周顗求救,但周顗救了他后却没声张。因此,他认为周顗不足为朋友,就保持了沉默。
周顗被杀后,王导在宫中找到周顗向司马睿上的求情折,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谢鲲本以为王导和关系好,肯定会救他,所以被蒙在鼓里。等他知道后,跑去大骂王敦一顿,两人关系就此疏远。
王敦虽然敬佩谢鲲,但谢鲲身上的正气太浓,就把他遣往豫章做太守去了。
谢鲲领族人到任后,清正廉洁,勇于作为,在当地修兵戈、育英才,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后来,王勃来此地写下了辉耀千古的《滕王阁序》,其中“王将军之武库”指的是王敦家。而另外一句“非谢家之宝树”,指的就是谢鲲家。
有些不清楚王谢两家历史的文人解读“王将军之武库”,把王将军说成是都督闫公的亲戚,简直是牵强附会啊!
「点灯书屋」世说新语共4册中国文学著作笔记小说先驱精选¥6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纵观西晋王朝,其风流起于竹林七贤,兴于潘安等“金谷二十四友”,终于谢鲲。
整个司马王朝,充斥着各种有重大性格缺陷的名士,或好色,或好财,或好名,或好权势,也难怪西晋只存在短短的50年。
读《世说新语》,揽尽两晋风流故事,喜欢两晋典故的朋友可以捧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