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的心里,总是有一种刻板的印象和幻想,认为富人家的孩子是纨绔子弟,吃酒放荡,不思进取,醉生梦死,每天在娱乐场所干一些风花雪月的勾当。
穷人家的孩子往往非常励志,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发愤图强,最改换门庭,出将入相。
▲成才
而真相却狠狠打了幻想的脸。
我两个同学的命运,残酷却真实。字字血泪,分享给大家听。
同学小张,家境贫寒,但自幼展现出聪明才智。喜欢读书,喜欢听评书故事,学习成绩一向名列前茅,村子里学习好的人并不多,所以小张从小就受到村里大人的喜爱,认为长大必定成才。小学五年级时,小张参加学校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全县获得名次。初中毕业,小张参加中考,除语文政治两科考了90多分。其他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均是满分,学校老师奔走相告,欣喜若狂。说小张的成绩是全县第一。省重点高中发来了通知,提前锁定了小张同学,但小张的父亲却满脸不悦,家里还有兄弟姊妹,父亲一心想让小张能够早点工作挣钱,减轻家庭负担。所以父亲老早就想好要让小张报本地一所师范学校。因为这所学校,毕业后可以进体制,不需要再考大学,毕业出来就工作,短平快可以见效益,7月毕业,9月上岗。10月发工资。当个小学老师,衣食无忧,旱涝保收,牢牢抓住国家的铁饭碗。而上高中,90年代末,大学并未扩招,晋城最好的高中高考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考上大学,上大学要交学费,家里在时间和经济成本上均负担不起。小张还是16岁的孩子,虽然并不想长大回农村里当个孩子王,但奈何父亲和亲戚朋友如此建议,只得同意。父亲卖掉家里所有的粮食给小张凑学费,但还是不够,又找亲戚朋友去借钱,一百两百的凑够了开学的学费。小张在学校过起了《平凡的世界》“孙少平”般的生活,每月生活费只敢计划着花块钱。
▲孙少平剧照
四年过去,师范毕业,就业制度改革,原来确定的毕业即就业的制度有变,师范毕业不再包分配。转而几年过去,小张一直在学校当临时代课教师,但工资水平连糊口都难。小张迫于生计离开学校,后来学校招聘编制内教师,但却要求全日制本科学历,小张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悔不当初。三头五载,小张年龄又超了35岁,彻底错过了人生的大好前途。前一段打电话问现在何以为生,他说考了大货车驾驶证,现在贷款买了一辆大货车,背了几十万贷款,没白天黑夜的往河南运煤呢。一个颇具书卷气的人当起了大货车驾驶员,你能想到那个驾驶员直到现在,仍然可以熟练背诵《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吗?
▲图文无关
同学小王,按说家境也很普通,和小张本就是一个班的,但他父亲在小王读初二时,突然发达,走上人生巅峰,有了千万身家。小王读书糊涂,农村的初中,也只能算是勉强的中等生。本来不计划参加中考的,因为90年代末,一个班四五十人也顶多三五个能考上高中中专。但小王父亲有了钱,突然心气儿壮了起来,一定要儿子参加中考,儿子分数下来满分,他只考了,不管是中专还是市里、县里的高中。这个分数都完全不合格。小王的父亲脑子活络,上下活动,跑东跑西,最终找到一所乡镇高中愿意收留小王。三年过去,恰逢大学扩招,小王的分数也才刚够临近地市一所学校的专科分数。小王父亲有的是钱,只要孩子能上学,不管学校好不好都会供养小王去拿这个大专学历。小王到了学校,人也长大了,也明事了,开始逐渐有了向上奋斗的想法。大专毕业后,直接报了专升本考试,本科学历下来,又报了省城某大学的研究生。现在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供职于省城一家大型国有单位。有朋友去他家,后来向我描述:说小王在省城有几套房子,家里酒柜里的酒都塞不下。尽是汾酒茅台五粮液。说话气势很壮,可是发达了。我们同学以后都得打他的秋风了。说到了省城要找他,说话好使。
undefined▲成才
小张与小王,学习成绩显然小张更好,但最终决定人生命运的却不是学习成绩。
中小学时期的学习成绩并不最终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一是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二是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支持,同等条件下,有钱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才,如果一个家庭财力不佳,就会丧失很多的机会。正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家庭经济条件差会影响一个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大胆追求,比如不敢追求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岗位,更好的对象,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所以贫穷才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他塑造了一个家庭,也塑造了这个家庭的子孙后代,让我们一起摆脱这个社会毒瘤。懂的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