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作为王勃的代表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骈文的瑰宝,被誉为骈文的巅峰之作。但是,关于它的艺术价值和作者王勃的人格评价,从它诞生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
在唐代,王勃的“神童”之名和杜甫、韩愈等人的推崇使《滕王阁序》受到广泛赞誉。然而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王勃的人品受到质疑,这也就影响到了《滕王阁序》的评价。
在元朝和明朝的白话盛行时期,骈文市场几乎一片空白,直到清朝骈文复兴,《滕王阁序》才得以出现,并被吴楚材兄弟收录入《古文观止》中,之后成为我们的教材。
历代以来,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过程以及“文坛江湖地位”是否带有神话色彩,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王勃到底是在几岁时写的这篇文章?
是他即兴创作还是提前准备好的?“落霞与孤鹜”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而王勃的“神童”身份和他父亲王福畴的“誉儿癖”也有着颇多的讨论。
据《御史台记》记载,王福畴是一名“太常博士”,工作是主管国家礼仪祭祀的官员,正七品或者从七品,虽然官位不高,但能接触到上层人士。
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在朋友圈中炫耀他的儿子。
王福畴给韩琬父写信,称赞他的三个儿子都擅长写文章,特别是小儿子王勃表现出色。韩琬父对此表示怀疑,要求查看王勃的文章。
看过后,韩琬父对王勃的文章大加赞赏,使得王勃在御史圈中崭露头角。王勃年轻时就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视为神童。
初唐时期得到了认可,中唐时期得到了杜甫、韩愈的高度评价,持续走红。到了唐末,人们开始编造他的生平故事。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王勃在梦中接到仙人赐予的墨丸,于是就在梦中打好“腹稿”,醒来后立即写出一篇优秀文章,这就是“腹稿”一词的由来。
还有人吹嘘王勃下棋,随便在棋盘上落了四个棋子,就形成了四句诗。
王勃,这位曾经的“神童”,因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被诬杀人及失足落水而亡的悲剧,引发了后人对他作品真实水平的质疑。
虽然唐朝人对他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赞誉,但这反而让宋代以后的人们更加怀疑他的才华是否真的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据杨炯在王勃去世后的文集序言中所述,他并未着重赞扬王勃的文采,而是赞赏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深厚的儒学功底。
尽管王勃被认为是“神童”,但杨炯并不认为他的文采出类拔萃,尤其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因为文采出众而受到盛赞。
对于王勃的才华和作品的真实水平,后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王勃的文采出色,作品真实反映了他的才华;而有人则认为王勃的文采并非顶尖,他的才华和作品的真实水平可能被过度夸大。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质疑,都让人们对王勃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杨炯曾对初唐四杰的排名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卢照邻才应该被排在第一,而他本人则不好意思紧跟在王勃之后。
尽管张说等文坛大拿认为杨炯的才华不亚于卢照邻,但他最终在四杰中的排名尚无定论。在当时,由于《滕王阁序》继承的是六朝骈骊文风,这种风格在中唐时期已经被淘汰,所以很多人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并不高。
杜甫也对这个问题有所反应,他写了一首《戏为六绝句》,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和文章风格,不能因此否定前人的贡献。
然而,由于杜甫的影响力,王勃和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被赋予了"江河万古"的评价。到了宋朝,人们更加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和内涵,而《滕王阁序》作为唐朝的文章,被认为更注重写意,而不注重哲理思考。
一篇文章的价值,是看它的思想深度和承载的信息,还是看它的修辞和语言技巧呢?这是一个与文学审美紧密相连的问题。
然而,一谈到审美,就会引发不同的意见。这种分歧可能导致正反双方的争论。起初,他们争论的内容可能是具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比如“落霞”和“孤鹜”是否在描述“野鸭子”和“虫虫飞”。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争论逐渐升级,甚至涉及到对作者本人的人身攻击。最后,有些人甚至把韩愈的《新修滕王阁序》视为标准,替代了原来的《滕王阁序》。
有人引用宋代裴行俭的话批评王勃等人的骈文过于肤浅和露骨,还有的人因为王勃因杀人事件连累父亲被贬官,指责他是不孝的,认为他这个所谓的“神童”应该被当做“反面典型”来批判。
白话文章盛行的元朝和明朝时期,《滕王阁序》因骈骊文风而备受冷落。然而,到了清代文网森严,文人被迫钻故纸堆,骈文地位再度提高,使得《滕王阁序》得以重新引起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