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介绍 >> 正文 >> 正文

由岳阳楼记看范仲淹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3/1/2

自古以来,亭台楼阁等建筑一向以文传名,比如,滕王阁靠了王勃的序,黄鹤楼倚仗李白、崔颢的诗,“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一篇短章成就小亭子的大名气。同样,岳阳楼也因为范仲淹的记而闻名遐迩。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流传千古,依然让人百读不厌,历久弥香。这篇旷世雄文写就的背景是范仲淹为了应好友之邀而作。

当时是,庆历四年(公元年),御史梁坚弹劾滕子京(滕宗谅)“处理戎事,用度不节”,滕子京因而被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因滕子京勤于公务,仅过了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庆历六年修缮完毕,滕子京请好友范仲淹“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应允,于是,这篇千古传诵、荡气回肠的《岳阳楼记》便诞生了。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于公,他们政见一致,于私,他们关系友好,往来密切,故而成为好朋友。而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年),范仲淹也因为政治改革遭到贬谪,接到好友滕子京的信件时,他已经身在河南邓州。

年近花甲的范仲淹看到好友来信,想到他们同属天涯沦落人,同属官场失意的可怜人,由己及人,由人到己,再想到朝堂内外,再想到天下万民,心潮涌动,感慨万千。故借此机会,作记一篇,书写了自己一生的官场阅历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并以此与好友共勉。

全文由叙及景,因景而议,旨寓议中。品读此文,从岳阳楼之蔚为大观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深沉的人生感慨,浸染着他淡淡的忧愁,亦蕴含着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宽广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叙述性文字交代了范仲淹为何写此文的缘由,简短的四句话中包含了对好友滕子京被贬谪的深切同情,“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以及对他勤政爱民、奋发有为的赞赏之情,“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并对好友请自己为岳阳楼作“记”的邀请,欣然应允。

接下来,范仲淹扣题绘景,从岳阳楼到洞庭湖的空间之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以及阴晴气候之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述了“岳阳楼之大观”,从而引出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登楼观景的两种不同状况。

每当阴雨连绵,连月不晴的时候,寒风怒吼,大浪滔天;太阳和星星黯淡无光,山岳模糊;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暮色沉沉,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如若此时登楼远眺,看到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就会有一种离家去国的孤独感,国忧家愁萦绕于心,担心惧怕小人的谗言和陷害,满腹忧伤,愁肠百结,“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如果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无波,天色与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兰芷飘香,草木茂盛,青翠欲滴,一片生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如果遇到云雾消散的时候,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映在水面,波光粼粼,那水中的月影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那粗犷的歌声此起彼伏,你唱我和,好不热闹!“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此时登楼观景,好景配美酒,自然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那些荣辱得失也一并忘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好不自在。“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采用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描绘了两幅声势浩大的洞庭风景画,由不同的“览物”之画面,引申出“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其目的不仅仅借以表明世人多为追名逐利而患得患失、喜悲无常的心态,更主要的是将这些人与“古仁人”作对比,以此引出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淡然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忘身为国的政治抱负。

虽然范仲淹被贬谪至河南邓州,在宦海中沉浮了大半生的他早已明镜秋霜,但是他并未消沉,仍然秉持一种旷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正如欧阳修给他写的碑文,“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

诚然,比如,范仲淹提兵驰救兵败定州的边将葛怀敏,惊退敌兵于塞外。仁宗皇帝嘉其驰援有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他认为“军出无功”,“辞不受民”。还比如,参知政事王举正儒弱无能,欧阳修等鉴范仲淹有相才,请罢王举正而用范仲淹,他却说:“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受,愿与韩琦驻守边防。如此无功不受禄、主动拒官的言行实在是让人钦佩不已。

其友滕子京“豪迈自负,罕受人言”,“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据南宋周挥《清波杂志》载:“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滕子京在岳州虽积极为政,但他对于被贬谪仍郁郁不平、难以释怀。

故范仲淹借此机会在文中阐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委婉地劝慰友人滕子京,不要因时节变化而动摇性情,不要以仕途沉浮而改变志向,不要沉溺于由外物变化和一己得失带来的喜怒哀乐之中。

范仲淹也是理想破灭之人,却能有如此博大坦荡的胸怀气度和淡然自若、不计得失的人生态度,想来与其时时以天下为先的理念抱负有关。

2.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梁惠王这么说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便以此引申出这么一句千古名句,并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入《岳阳楼记》,不仅呈现出了一种博大的情怀和高远的境界,还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篇锦绣之文,光耀千古。

范仲淹出身贫寒,“少有志操”,苦读诗书,抱定“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待宋真宗大宗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历任县令、秘阁校理、知州、右司谏、经略副使、天章阁待制、参政知事等职。

他宦海沉浮几十年,并非一帆风顺,数遭贬黜,到庆历六年时已近花甲之年,还被贬谪到河南邓州。但不管是“进”,还是“退”,范仲淹始终都没有忘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进”则忧其民,“退”则忧其君。

比如,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尚奢侈之风。章献太后拟建太一宫及洪福院,范仲淹直谏:“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民心、合天意也。”主张“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

比如,景祐三年(),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被贬至饶州。

还比如,他于庆历四年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十条政治改革建议,如明黜陡、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摇役。这些政治改革措施自然是触动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谤诽日盛”,再加上皇帝摇摆不定,范仲淹终被罢夺参知政事,贬放邓州。《岳阳楼记》便是这次贬谪期间所做。

范仲淹这一生在官场上起起伏伏,但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进亦忧,退亦忧”。一心为民,两袖清风,革新务实,光明磊落,他用一生践行先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富弼在《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中记载:“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他用自己的俸禄时时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范公的高风亮节从《岳阳楼记》中便可照见一二,所谓“文如其人”是也。

金人元好问赞誉他“在布衣时是名士,在州县是能吏,在边疆是名将,在朝廷是重臣,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诚然,范仲淹是一位兼具将相之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身怀文韬武略和宏大抱负,在朝堂上犯颜直谏、砥砺名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地方心忧黎民、造福一方;可谓是泽被当世,惠及后人。

人因文显,文以人传,楼以文名。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吸引感动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而《岳阳楼记》又因他的高远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为世人所推崇;而岳阳楼因为有范仲淹和他的记名扬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