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名楼哪家强?武汉的黄鹤楼排在第一位,南昌的滕王阁排在第二位,岳阳的岳阳楼排在第三位。
可是,有了唐宋两个朝代的文人墨客撑腰,滕王阁和岳阳楼居然一跃而上,成了碾压黄鹤楼的“双黄蛋”。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思想的力量,笔墨的能量,情怀的价值。
同样是命题作文,同样是树碑立传式的应景之作,将唐朝诗人阎伯理的代表作《黄鹤楼记》,与唐朝诗人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宋朝文人兼官人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放在一起,进行再三阅读和比较,就会发觉,《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平分秋色,难分伯仲,而《黄鹤楼记》则处于垫底的地位。
打个比方,《黄鹤楼记》是个缩手缩脚的小丫鬟,而《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则是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大将军。
把《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放在一起掂量,本文作者、南京作家、策划师雷传桃的感觉是,《岳阳楼记》的篇幅很短,只有多字;《滕王阁序》的篇幅较长,近字。浓缩的都是精华,《岳阳楼记》的力量更强一些。
同样是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岳阳楼记》扮演的是红脸的角色,热血迅疾沸腾;《滕王阁序》则是白脸的角色,热血正在升温。
再看内容,《岳阳楼记》更为聚焦,借楼写湖景,洞庭湖在范仲淹的笔下,先是阔大,“衔远山,吞长江”。看看,此湖一张嘴,就把远处的连绵群山给衔住了,把远处的长江给吞进肚里了。真是大肚湖,能容天下事。
由于湖大,才有“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视觉感,才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变化感。《滕王阁序》也写到了登阁观点,但是,集中度显然比不上《岳阳楼记》,好在王勃是景散魂不散,直扣“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一主题。
在《岳阳楼记》中,景分两极,一极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看,多么悲惨啊;另一极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再加上夜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看看,多么美好啊。相对应的是,心情也分为两极,一极是悲凉的灰色调,内容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另一极是喜洋洋的暖色调,内容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滕王阁序》也是景与情交融,却分得不太清楚,混杂在一起,写的是王勃本人的心情,用今天的话说,有点儿小众。范仲淹写的是大众化的景,写的是大众化的心情,抓住的是所以登楼观景者的共性。王勃抓住的,主要是他自己,其次是少数像他这样志向远大、命途多舛的宦游之人,即满腹才学、只能赶场子谋求官位的人。
论其神来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记》的境界一下子高与天齐,铺垫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指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在悲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铺垫之二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指一个人身处高位,不能仅仅为自己和家人活着,要为天下人活活;倘若被贬落到江湖以外的地方,要有忧国忧民的想法,官场即江湖,洞庭湖的变化多端就是一个镜子。铺垫之三是,“进亦忧,退亦忧”,无论是步步高升,还是无奈降职,都应该心存忧患,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人。
王勃的《滕王阁序》直抒胸臆,局限于个人的前程与前景,将自己的怀才不遇归结为运气不太好,没有遇到明君和圣主。显然,境界比范仲淹低了一个档次。当一个人的忧与乐只为自己,与另一个人的忧乐只为天下人,放在一起PK的时候,答案即见分晓。
如果给范仲淹设计一张名片的话,头衔是北宋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而王勃名片上的头衔则是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一号。两张名片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尽管如此,我认为《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属于半斤对八两的千古美文,并列第一,前提是在同类的“楼书”中。看看现在的高楼大厦,高大辉煌,能拿得出像样的“楼书”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