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就二十多岁,差不多和王勃同年。让我感觉到无比的惊艳,被那些飞扬肆意的词藻给彻底折服。
读的遍数多了,时间长了,发现了他浮华背后是落寞和凄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句话就道出了洋洋洒洒文字中的关键。
那么王勃这样的小小年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在《滕王客序》中王勃又是抒发了怎样的情绪呢?
据记载,王勃确是个才子,6岁就善于写文章,不到20岁,沛王李贤听到他的名声,请他作王府修撰.因作《檄英王斗鸡文》触怒唐高宗,被逐出府.“后又因杀官奴得罪”,他的父亲受连累被贬为交趾令.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年)往交趾(现在越南北部)省父,路过南昌,赴都督阎公重阳节在滕王阁安排的宴会,在席上作《滕王阁序》.而就在他省父的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作《滕王阁序》时时是26岁。
这样一看脉络就清楚了,王勃的种种情绪,比如伤感、比如落莫。这些都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而是和他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
王勃是怀揣着怀才不遇的心态来写的通篇文章,作者承认自己命途多舛,又时时勉励自己“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前面是写景致,到了后面就是写命运,不再是简单的游景叙述,而有一股难以掩盖的颓势,让人感觉青年时代的大好时光,在命运落寞凄苦内心中经荡然无存。
其实,古之文人,都有一种问天、问地、悲天悯人、怀才不遇的情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宿命。从屈原时起,一直延续着。
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只所以被历朝历代文人所推宠,是滕王阁序中隽逸的文字,满足了人们的一种幻想;是所描绘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是表达的情感十分清楚,让人很容易受到那个情感基调的影响,与之产生共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