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滕王阁 >> 滕王阁介绍 >> 正文 >> 正文

部编八年级上教学设计之唐诗五首1

来源:滕王阁 时间:2024/9/23

13唐诗五首

知识与能力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件设计#

3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分为几个派别: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

浪漫诗派,代表人物:李白。

现实诗派,代表人物:杜甫。律诗各联: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

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

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

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2、通读五首诗读准字音。

东皋(ɡāo)徙倚(xǐyǐ)犊(dú)萋萋(qī)候骑(qí)

燕然(yān)荆门(jīnɡ)大荒(huānɡ)贾亭(jiǎ)暖(nuǎn)

没马蹄(mò)白沙堤(dī)啄春泥(zhuó)鹦鹉洲(yīnɡwǔ)

三、方法介绍,诗歌赏析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四、合作探究,学习诗歌

野望

(一)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作者简介:

王绩(约—),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人。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西周的周公旦)、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语言朴素自然。也能文。有《王无功集》。是一个以酒量大出名的文人,被称为“斗酒学士”.

写作背景: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三)结合注释,通译诗义。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四)深入探究,引导赏析。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情感基调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融情于景表达了世人内心的忧郁、孤独。

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诗在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5、归纳写作特点。

融情写景、意境恬淡

开篇展示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回归家园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构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衬托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一)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二)作者简介:

崔颢(约~),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著有《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三)诵读诗歌,读准节奏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结合注释,通译诗义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五)、深入探究,引导赏析。

1、(首联)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吊古伤今“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惆怅之感。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抒情作结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故乡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5、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6、归纳写作特色:

意境开阔愁而不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诗的前两联从传说入手,以虚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昔人已乘黄鹤远去,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受。中间两联实写楼上的所见所感,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中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相一致,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读后生怅然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78.html